治理现代化研究要准确把握历史定位(2)

治理现代化研究要准确把握历史定位(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逻辑关系

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认真分析其理论内涵和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分析国家和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意义,并梳理两者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基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有: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复兴梦是社会主义中国中长期的发展目标。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中国梦”成为了我党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坚持“中国梦”的引领,致力于政府治理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通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表述清晰地表明了党中央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顶层设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安排。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逐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实现中国梦,必须把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引领到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来。这是因为:第一,实现中国梦的两个百年目标,政府使命责无旁贷;第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道路和政府治理现代化方向;第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培育公共行政精神;第四,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改造政府治理动力;第五,实现中国梦必须维护公平正义,必须建设公平政府;第六,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梦,政府职能必须适应性地发生转变;第七,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政府的责任;第八,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这都需要国家和政府治理在国际外交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