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过得失 信念攸关
当然,对人才课题的广泛深入剖析,对各类人才血肉丰满的形象展示,莫过如《红楼梦》。
蕴含丰富人才思想的《红楼梦》,一是揭示贾府所代表的四大家族,历经创业、守成、拆墙、垮掉、烂掉而后继无人,绘出“水、代、文、玉、草”五代人如何自毁江山的没落面相,阐发“一代不如一代”之忧患意识。二是分类上演人才活报剧:以大观园“承包制”改革的艰辛而传奇的历程,表现贾探春之“正才”;以“协理宁国府”施行“责任制”的生动场景,展示王熙凤之“干才”;以“乱判葫芦案”揭示一个官僚士大夫“痛苦蜕变”的心路历程,凸显贾雨村之“邪才”。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贾探春,身正而出以公心,为家族未来担忧,然而遭遇重重阻力,事与愿违,改革最终失败,所谓“生于末世运偏消”也!但她所具有的超前之思和改革精神,对家族未来命运的强烈忧患意识,弥足珍贵,非一般人物所及。王熙凤是个清醒的损公肥私者,对家族的命运不无明智的认识,有卓越的治理干才,但却只打个人小算盘。她既是家族的顶梁柱,又是家族大厦的蛀虫,最后走上不归之路。所谓“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可不叹哉!贾雨村由一介士子一变而为一个颇有理政才华的官僚,其升迁之路多么艰辛!起初不无报国为民之心,却受不住官场潜规则诱惑,在“护官符”面前为自己“解扣”,选择了放弃原则底线,一步一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至于贾宝玉的“先进之才”,薛宝钗的“世故之才”,林黛玉的“文人之才”,乃至丫鬟小红的远见奇思与卓越“口才”,在传统社会的强势管控与精神压抑之下,最后也只能是一场人生与人才的大悲剧。
多重案例说明,修身守正,担当公心,方为“正才”,虽败犹荣;而高尚信念缺失,知变而不知常,致使人生失据,那么虽有过人之才,也终归自我毁灭。
家国一体,由四大家族透射出王朝政治,由个人命运遭际揭示出国家人才治理的症结,以期引起执政者思考而有所改变。这正是《红楼梦》作者的旨归所在。“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第一回),石兄(贾宝玉与曹雪芹)之叹,发人深省,个中奥秘堪可探究与回味。
(作者: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