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未必遇世 宏图方能留人(2)

怀才未必遇世 宏图方能留人(2)

——四大名著人才观

人才聚散 价值相系

《三国演义》所展示的,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政治军事大舞台上各类人才盛大演出的活报剧。清代赵翼关于三国人才问题有精辟的论述:“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后世尚可推见其心迹也。”(《廿二史札记》卷七)点出了曹操、刘备、孙权在用人上的不同风格。

魏蜀吴各统治集团皆网罗了一批干才。曹操发布《求贤令》,求才若渴,“唯才是举”,以权术网罗和驾驭人才。比如设计赚徐庶,诈收张辽;因爱才惜才而宽容关羽,即使被其“过五关斩六将”也在所不惜。东吴孙氏集团对人才的荐拔与相互提携,诸如孙策荐周瑜,周瑜荐鲁肃,鲁肃荐吕蒙,吕蒙荐陆逊,传为佳话,也是成就江南霸业的关键。

西蜀刘备集团更以人才立国,主明臣贤将强。有军师诸葛亮,又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团队配置合理,各展其才。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以报国之志、兄弟之义筑成最初基石;刘备“三顾茅庐”,以光复汉室的宏愿和实践“仁政德治”的理想期盼,隆中求对,成就千古求才之典范,大大弥补了后起之不足。诸葛亮由一“卧龙”(隐居士子)腾起而大展宏图,成为《三国演义》中最具智慧光彩和传奇神韵的人物。尽管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讥,但因其智慧,而又忠贞,故而受到民间和统治集团的普遍认可。

关于西蜀人才布局,“征士傅幹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可以看出,人才的聚集,关键还要靠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所谓“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其中“事业”是要害。

然而,换种角度,从人才治理之教训上看,《水浒传》又不愧为一部人才传记之大成、人才治理教训案例之渊薮。

千流归大海,梁山泊聚集起各类人才一百零八将,各有其身世遭际。刀笔小吏宋江,以其独特品格和经历,网罗和统驭人才,逐步做上梁山主政。他改“聚义堂”为“忠义厅”,高举“替天行道,保国安民”大旗,设计出未来“招安”前景,使得梁山事业红红火火。这个过程映射出朝野政治风云变幻,引人思考。林冲是一个奇才,本来是忠于朝廷,一心报国,却受奸佞陷害(明代李开先传奇剧《宝剑记》,干脆将林冲遭难原因改为忠谏不纳,而将林娘子被高衙内调戏放到林冲发配之后,借以加强林冲形象的思想深度),最后逼上梁山,并且影响了鲁智深等一批反叛人才。这对当时统治集团来说,无疑是本营垒人才队伍的重大损失,不啻是在主动培养自己的反对者而自毁长城;而梁山,则多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干将和新事业的开拓者。这个教训发人深省。

再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此“猴”无疑是一个本领通天的奇才。他之所以大闹天宫,据书中描写,是因为“玉帝轻贤”,“不会用人”(第四回),只封他弼马温敷衍了事,且蟠桃会又不受邀请,人才不能够各安其位、各使其能。先贤有论:“物有所宜,才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新编诸子集成·韩非子集解·佚文》)“建治之术,贵得贤而同心”(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各得其任,则无职不举”(程颐、程颢《河南程氏文集》卷五《上仁宗皇帝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