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风操 慕贤(4)

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一〕,尊卑之差也。王羲之书,称彼之母与自称己母同〔二〕,不云尊字,今所非也。

〔一〕鲍本“已”作“以”。器案:南史沈昭略传:“王晏常戏昭略曰:‘贤叔可谓吴兴仆射。’”即其例证。

〔二〕赵曦明曰:“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字逸少。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拜护军,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卢文弨曰:“案:今右军诸帖中,亦不见有此。”

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一〕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带〔二〕以申慰。北人至岁之日〔三〕,重行吊礼;礼无明文,则吾不取。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四〕,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五〕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

〔一〕卢文弨曰:“诣,至也。”

〔二〕论语公冶长:“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束带,所以示敬意。

〔三〕至岁,谓冬至、岁首二节也。

〔四〕郝懿行曰:“捧手不揖,今南北之俗,遂尔盛行,唯宾至迎送于门为异耳。”

〔五〕“皆”字,宋本有,余本俱无,今从宋本。

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谷〔一〕,自兹以降,虽孔子圣师,与门人言皆称名也〔二〕。后虽有臣仆之称〔三〕,行者盖亦寡焉。江南轻重,各有谓号,具诸书仪〔四〕;北人多称名者,乃古之遗风,吾善其称名焉。

〔一〕卢文弨曰:“老子德经:‘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器案:古天子诸侯,即位未终丧,自称曰孤,既终丧,自称曰寡人。吕氏春秋士容篇注:“孤、寡,谦称也。”淮南原道篇:“是故贵者必以贱为号。”注:“贵者,谓公王侯伯,称孤、寡、不谷,故曰以贱为号。”又人间篇注:“不谷,不禄也,人君谦以自称也。”

〔二〕案:论语公冶长:“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又述而:“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即其例证。

〔三〕卢文弨曰:“史记高祖本纪,吕公语刘季自称臣,张耳陈余传,余对耳自称臣,汉书司马迁传,载报任安书称仆,杨恽传,答孙会宗书亦称仆,他不能遍举。”章悔门韵海余沈称谓部曰:“流辈自称曰臣,见于战国、先秦文内者,不可胜举,聂政、蔡泽传皆是也。或爵次稍次,自谦如家臣之类耳。……礼运:‘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又徒也,庄子则阳篇:‘仲尼曰:是圣人仆也。’注:‘犹言圣人之仆也。’又自谦之辞,汉书韦玄成传:‘丞相、御史案验玄成,与玄成书曰:“仆素愚陋,过为宰相执事,愿少闻风声,不然,恐子伤高而仆为小人也。”’注:‘自称为仆,卑辞也。’”

〔四〕卢文弨曰:“隋书经籍志:‘内外书仪四卷,谢元撰;书仪二卷,蔡超撰;又十卷,王宏撰;又十卷,唐瑾撰;又书仪疏一卷,周舍撰。’”器案:唐瑾,周书有传,不当阑入江南之列。唐志又有王俭吊答书仪十卷,皇室书仪七卷,鲍衡卿皇室书仪十三卷。六朝、唐人诸书仪,今都不存,读司马温公书仪,可得其彷佛。

言及先人,理当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难。江南人事不获已〔一〕,须言阀阅〔二〕,必以文翰

〔三〕,罕有面论〔四〕者。北人无何〔五〕便尔话说,及相访问。如此之事,不可〔六〕加于人也。人加诸己,则当避之。名位未高,如为勋贵所逼,隐忍方便〔七〕,速报取了;勿使〔八〕烦重,感辱祖父。若没〔九〕,言须及者,则敛容肃坐,称大门中,世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兄弟则称亡者子某门中〔一0〕,各以其尊卑轻重为容色之节,皆变于常。若与君言,虽变于色,犹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见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为兄子弟子门中者,亦未为安贴〔一一〕也。北土风俗〔一二〕,都不行此。太山羊侃〔一三〕,梁初入南;吾近至邺,其兄子肃〔一四〕访侃委曲,吾答之云:“卿从门中在梁,如此如此〔一五〕。”肃曰:“是我亲第七亡叔〔一六〕,非从也。”祖孝征〔一七〕在坐,先知江南风俗,乃谓之云:“贤从弟门中〔一八〕,何故不解?”

〔一〕各本无“人”字,今从宋本,少仪外传下亦有也。赵曦明曰:“各本此下有‘乃陈文墨,■■無自言者’,宋本注云:‘一本无此十字。’案:无者是也,有则与下复。”郝懿行曰:“■■二字,又见文章篇末,检玉篇云:‘■,乖戾也,頑也。’然此字文人用者绝少,厥义未详。”器案:少仪外传下引与宋本合,赵据一本删是,今从之。

〔二〕卢文弨曰:“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阀’与‘伐’同。此阀阅言家世。”

〔三〕三国志吴书孙贲传注:“贲曾孙惠,文翰凡数十首。”晋书温峤传:“明帝即位,拜侍中,机密大谋,皆所参综,诏命文翰,亦悉豫焉。”

〔四〕“面论”,少仪外传作“面谕”。

〔五〕赵曦明曰:“颜师古注汉书翟方进传:‘无何,犹言无几,谓少时。’器案:汉书金日磾传:“何罗亡何从外入。”师古曰:“亡何,犹言无故。”刘淇助字辨略二曰:“诸无何,并是无故之辞。无故犹云无端,俗云没来由是也。”

〔六〕“不可”,鲍本、汗青簃本作“何可”。

〔七〕史记伍子胥传:“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八〕“使”,宋本元注云:“一本作‘取’。”案:罗本、傅本、颜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作“取”。少仪外传亦作“使”,今从之。

〔九〕少仪外传无“没”字。

〔一0〕赵曦明曰:“家之称门古矣,逸周书皇门解:‘会群门。’盖言众族姓也。又曰:‘大门宗子。’”刘盼遂引吴承仕曰:“吴志刘繇传:‘王朗遗孙策书曰:“刘正礼昔初临州,未能自达;实赖尊门,为之先后。”’此指繇为扬州刺史畏袁术不敢之州,吴景、孙贲迎至曲阿一事言之。孙贲者,策之从父昆弟,谦不指斥,则谓之尊门,与颜氏所称门中同意。”器案:唐段行琛碑称高祖曰高门,曾祖曰曾门,(金石萃编)唐书孝友程袁师传:“改葬曾门以来,阅二十年乃毕。”唐济度寺尼惠源和上神空志:“曾门梁孝明皇帝。”(金石萃编)盖惠源,萧禹孙女也,则称门风习,至唐犹然。梁章钜称谓录四曰:“案:兄弟已亡者,不忍称其兄弟,而称其兄弟之子之名也。”

〔一一〕“安帖”,朱本作“妥帖”,案:易林离之无妄:“安帖之家,虎狼为忧。”朱本妄改。

〔一二〕宋本元注:“一本无‘风俗’二字。”案:罗本、傅本、颜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无。

〔一三〕颜本注:“侃、■同。”赵曦明曰:“梁书羊侃传:‘侃字祖忻,泰山梁甫人。祖规陷魏,父祉,魏侍中金紫光禄大夫。侃以大通三年至京师。’晋书地理志:‘泰山郡,汉置,属县有梁父。’案:泰、太甫、父俱通用。”

〔一四〕卢文弨曰:“魏书羊深传:‘深字文渊,梁州刺史祉第二子也。子肃,武定末,仪同开府东阁祭酒。’”

〔一五〕如此如此,犹当时之言尔尔。胡三省通鉴八六注:“尔尔,犹言如此如此也。”又一六八注:“颜之推曰:‘如是为尔,而已为耳。’”

〔一六〕器案:自汉、魏以来,习惯于亲戚称谓之上,加以亲字,以示其为直系的或最亲近的亲戚关系。本书下文:“思鲁等第四舅母,亲吴郡张建女也。”史记淮南王传:“大王,亲高皇帝孙。”又梁孝王世家:“李太后,亲平王之大母也。”春秋繁露竹林篇:“齐顷公,亲齐桓公之孙。”说苑善说篇:“鄂君子■,亲楚王母弟也。”风俗通义怪神篇:“安,亲高祖之孙。”晋书武悼杨太后传:“后言于帝曰:‘贾公闾有勋社稷,犹当数世宥之,贾妃亲是其女,正复妒忌之间,不足以一眚掩其大德。’”诸亲字,用法俱同。

〔一七〕赵曦明曰:“北齐书祖珽传:‘珽字孝征,范阳狄道人。’”

〔一八〕梁章钜称谓录三曰:“案:不忍称亡者之名,故称其子之门中耳。”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一〕。从父〔二〕兄弟姊妹已孤,而对其前,呼其母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人〔三〕多呼为侄〔四〕。案:尔雅、丧服经、左传,侄虽名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五〕。晋世已来,始呼叔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六〕。

〔一〕黄叔琳曰:“汉书二疏传,叔侄亦称父子。”又曰:“叔伯乃行次通名,古人即以为字,五十以伯仲是也。去父母而称伯叔,乃晋以下轻薄之习。”赵曦明曰:“案:伯仲叔季,兄弟之次,故称诸父,必连父为称。”

〔二〕各本脱“父”字,今从宋本。

〔三〕各本脱“人”字,今从宋本。

〔四〕通典六八:“宋代,或问颜延之曰:‘甥侄亦可施于伯叔从母耶?’颜延之答曰:‘伯叔有父名,则兄弟之子不得称侄,从母有母名,则姊妹之子不可言甥;且甥侄唯施之于姑舅耳。’雷次宗曰:‘侄字有女,明不及伯叔;甥字有男,见不及从母;是以周服篇无侄字,小功篇无甥名也。’”

〔五〕宋本“之”作“立”。沈揆曰:“尔雅云:‘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左传云:‘侄其从姑。’丧服经亦一书也,隋书经籍志丧服经传及疏义凡十余家,一本作‘丧服绖’者非。”赵曦明曰:“案:尔雅见释亲,左传在僖十四年,丧服经在仪礼内,子夏为之传,其大功九月章:‘侄丈夫妇人报。’传曰:‘侄者何也?谓吾姑者,吾谓之侄。’”器案:后汉书邓后纪论:“爱侄微愆,髡剔谢罪。”注:“太后兄骘子凤受遗,事泄,骘遂髡妻及凤,以谢天下。”则宋人仍以侄为对姑之称。

〔六〕陆继辂合肥学舍札记三:“姑侄字皆从女,左传所谓‘侄其从姑’是也。然尔雅‘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则似兄弟之男子子亦可称侄矣。颜氏家训云:‘晋世已来,始呼叔侄。’吾意叔乃对嫂之称,非可施于从父,侄乃对姑之号,可以通于丈夫,相习既久,差不悖于礼者,从之可也。(干禄字书序、柳宗元祭六伯母文,皆称侄男。)”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