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硝工业的开发吸引了南美和欧洲的企业到这里投资,随之带来了先进的知识、技能和财富。采硝工业变成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圈,让想法快速被吸收和利用。硝石矿及生产它们的联合矿区中的人们逐渐发展出一个广大又非常独特的都市型态;不但有自己的语言、组织、风俗习惯,及创造特有的表现方式,并形成了与不公正现象作斗争的团结精神。
亨伯斯通采石场遗址的烟囱
新技术来了,城镇迅速衰败
1.亨伯斯通:存在价值消失殆尽
生活在继续,时代在变革,阿塔卡玛沙漠绿洲里的文明,也在慢慢演进。然而,“白金”却开始逐渐流失它的价值,20世纪30年代早期,硝酸盐的人工合成技术在欧洲的飞速发展,敲响了硝石采矿工业的丧钟。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仍有10%的硝酸盐来自智利,而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份额迅速下降至3%。
这对亨伯斯通而言是致命的打击。因为,硝石矿资源已经成为小镇存在的唯一理由,除此之外,别无其它资源能支撑它的发展。事实发展得比想象中快,1959年,矿井和矿场在城镇中彻底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工人。仿佛一夜之间,这座小镇被风暴席卷,变成毫无存在价值的鬼城。
圣劳拉采石场遗址中的广场
矿区被废弃以来,文物盗窃与地震似乎成为城镇现有的标签。本身就质量堪忧的建筑物变得更加脆弱,即便是当地已经加大保护,这些建筑物仍处在危险之中。
2.圣劳拉:博物馆里的旧日重现
小镇圣劳拉建于1872年,比亨伯斯通晚10年,它与硝石矿的渊源似乎更为明显。与亨伯斯通相比,圣劳拉的采矿场稍小,在1920年代的全盛期,曾经有450户人家谋生于此。矿场于1958年关闭,现在只剩锈迹斑斑的机器,和曾经被用于放置“白金”的大坑,一条窄铁轨从旁边穿过,一直延伸到南美大陆的西海岸。
圣劳拉采石场遗址的水塔
矿场关闭后,当地建起了一家小型博物馆。博物馆由以前的老建筑改建而成,里面陈列着矿工们的遗留物件:家具四零八落,角落里堆放着沾着尘土的衣物和一双双破旧的鞋子。房间里还有一些类似筹码的东西用橡胶、铝和纸板做成的代币,它们曾经在这些矿区内的小镇上作为现金流通。这些遗留下来的旧物,仿佛轻声诉说着过去的时代里,这个地方曾经的繁华景象。
博物馆四周很静,在其中漫步,只能听见地板嘎吱作响,和沙漠上的风不停地吹动着破损的屋顶的声音。破败的土地上,流传着悲伤的传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