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治理的挑战与机遇(3)

新时期社会治理的挑战与机遇(3)

让新时期的社会治理进入良性运行

新时期的社会治理目标,应当是在适应新形势和妥善处理好相关关系的条件下,维护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有序与良性运行。

第一,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为社会成员提供多元共治的新途径。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有效组织形式,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各方力量自觉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同时又可以置入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有益作用。相对于发达国家数以十万、百万计的社会组织而言,我国的社会组织不仅数量极为有限,已有的社会组织也往往受制于行政系统或者落入官僚化的旧轨道,尚未发挥有效组织社会成员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取消对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让社会组织经过依法登记程序成为独立法人,政府则要通过转换职能和购买服务方式来助推社会组织大发展。

第二,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发挥中国特色的体制优势。工会、妇联、青年团、残联等群团组织是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联系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如果能够发挥这些体制内组织的积极作用,则社会治理就有了相应的根基。当前个别地方出现工会主席代表雇主与工人打官司、有的残疾人对残联组织极端不满等现象,值得认真反思。因此,推进群团组织改革应当成为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条件,只有祛除群团组织身上的行政化色彩,真正提升群团组织的民主程度、维权力度,才能让其成为工人、妇女、青年、残疾人信任并积极参与的组织,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有生力量。

第三,弘扬优良民族传统,促进城乡居民社会自治。如中国传统的治家文化、乡规民约,由此扩展的乡邻文化、乐善好施传统,以及单位的社会治理功能,亟待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明确规范的城乡居民自治制度亦需要更具体、更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因此,修订上述法律应当成为推进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全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全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中外以往的发展实践表明,社会矛盾的加剧和焦虑情绪的蔓延,往往与人们缺乏稳定的安全预期密切相关,而社会保障的卓越功能就是通过公平、稳定、可持续的制度安排来化解人们生活中的不确定风险,从而是社会治理必不可少的重大制度保证。针对现行制度公平性不足、可持续性不强等缺陷,我国急切需要全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整合相关制度,重塑责任分担机制、筹资机制、待遇调整机制以及管理体制、经办机制,促使社保制度走向成熟、定型,这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第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推动社会融合。一方面,良性的社会治理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而媒体无疑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亿万人在这样的虚拟平台上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对于社会治理而言是一柄双刃剑,需要有相应的规制与管治来促使网民与自媒体使用者树立应有的责任感,同时引领人心向善、向上。另一方面,必须全面清理现行制度安排中的歧视现象,消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让农民工融入城市,让劳动者融入单位,让社会成员能够普遍性地参与社会事务,这是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

总之,公平的制度让人平心,稳定的预期让人安心,良好的机制让人齐心,共治的局面让人放心,新时期的社会治理面临着挑战,也蕴含着机遇,只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国社会就一定会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