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
大国角力难以相互妥协
2014年乌克兰危机发展跌宕起伏,从最初的国内政治危机演变成国家分裂、武装冲突、大国干预的多维度综合性危机。
乌克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大国争夺的棋子。危机爆发后,美欧俄强势介入,导致危机持久不断。在这场地缘政治博弈中,双方大打心理战、信息战、经济战乃至施以军事威慑。大国角力的直接后果就是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乌东部持续战乱、乌彻底西倾、俄欧两败俱伤、俄美关系全面恶化。
乌克兰危机是一场灾难。各利益相关方已认识到这点,却找不到相互妥协的契合点。危机陷入僵局并将持续一段时间。俄经济已到衰退边缘,但宁可勒紧裤腰带也不愿向西方妥协。俄力挺乌东部地区,极力推动乌联邦化。美欧等西方国家则对陷入经济困境的俄罗斯“乘胜追击”,不仅向乌政府提供武器,且对克里米亚采取投资禁令,企图迫使俄放弃对东部民间武装的支持。乌新政府对东部地区局势束手无策,又不甘愿实行联邦制,与东部民间武装之间的停火协议几乎不具约束力,打打停停将成常态。
能源安全——
供大于求加剧市场竞争
2015年,全球油气产能产量会继续增加,供给充裕导致价格走低,国际能源安全的主要内容已由争夺资源转向争夺市场。在乌克兰危机、“伊斯兰国”极端势力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主要国家围绕油气市场、流向、价格的博弈将更激烈。
对市场的争夺将是今年全球能源格局的主旋律。欧洲及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油气消费增长乏力;北美能源日趋独立,进口萎缩。亚太油气市场的国际地位显著上升,中国和印度成为战略买家。主要油气生产国普遍将中印两国市场看作维护其出口市场的关键,竞争日趋激烈。
石油价格仍将是全球能源形势变化的焦点。在供大于求背景下,为保护市场份额,欧佩克目前难以联合减产,但石油价格进一步下滑将会加大相关国家减产保价的可能。俄罗斯将着力扩大油气贸易本币结算规模,打破美元垄断。
俄罗斯与西方在能源领域的制裁与反制裁是重要看点。俄罗斯极寒及深水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和先进炼化设备依赖西方进口,美欧制裁严重威胁其能源产业未来发展。西方在石油期货、现货、基金定价等及主要产区方面的制裁措施可谓凌厉。俄则加强与中、日、韩的能源合作,兴建管线、扩大出口;中断南溪项目改建“蓝溪”,力图分化欧洲市场。双方交锋值得持续关注。
气候变化谈判——
围绕关键问题各方仍在较量
去年11月,中美两国共同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承诺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并首次以量化方式明确各自在2020年后的减排行动。该声明的签订“对推动多边进程有很大作用”。
继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遗憾收场后,各国能否达成2020年后生效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法律约束力的新协议成为2015年巴黎大会的焦点。各缔约方,特别是碳排放大国能否在今年第一季度如期提交“预期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将奠定谈判基调。发达国家、“基础四国”、中国与77国集团等仍将围绕减排目标及责任的公平性、如何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等问题展开激烈较量。发达国家能否如期弥补绿色气候基金巨大的资金缺口,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的承诺,也将成为双方讨价还价的焦点。
(本版文章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王友明、柳莉、李青燕、谷宁、虞少华、王洪一、韩璐、杨晨曦、宋均营、龚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