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用人之道(6)

论毛泽东用人之道(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功能。中国社会正从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转型,现代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与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的冲击和碰撞,使得人们很难确立一个普遍有效、统一的价值规范。但是多元价值本身为了有序生存,会要求确立一种共同的、为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并自觉遵守的、主导的、核心的价值观,“以消除人们由于价值评价标准不一致所造成的共同体内部分歧和内耗,消除他们的内心焦虑与行为冲突,从而使整个社会共同体处于一种和谐的秩序中。”③这种形成共同价值观的过程就是“认同”,认同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更进一步说是个人自觉与社会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内化和外化,外化是引领,内化是认同和自觉,要求人们的主体参与和真心体验,尤其是在价值冲突时,个人自觉和社会自觉就格外能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功能。价值标准一旦确立,将深入到人们的观念之中,就会形成为一种评价习惯,而且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假如一定时期人的需要保持不变,那么相应的价值标准也不会改变,但是,当人的需要发生变化之后,人的价值标准并不是随即改变的。由此,不难理解,彼此被视为正当的、合理的需要,此时可能就是不正当的、不合理的需要。当需要按照其本性发展的时候,并不一定得到顺利的满足,往往受到之前价值标准的制约。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往往比较关注价值观念的变革问题,正是由于价值标准与需要发展的不一致性,使得需要的发展受到制约,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因此,只有及时调整价值标准使其符合正当的、合理的需要,把需要的动力变成为人们的价值观念所能接受的激励因素,价值观念才能成为推动人活动和行为的动力和源泉。全国人民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从根本上调动人民内在积极性,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才能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全球化进程对文化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全球化的推进使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类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也使个体的差异性凸显。全球化使人们在更大的范围接触到了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全球性的人类交往使人们产生了“时空压缩”感,这种感觉是一种空前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感,也是一种难以把握、转瞬即逝的感觉,人为此而感到焦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成果,它的形成将更好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在世界格局多极、社会文化多元、局部问题突出的时代背景下起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只有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功能。全球化时代,共时性的多元文化并存与历时性的文化变革交织在一起,价值观念的整合呈现出多维性,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变得更加复杂化了。事实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价值观念的整合都不可能以某一方面作为固定的基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全盘西化都不可能成为真正整合好传统与现代的方法,根本原因在于这两种主张都试图以传统或西方文化为基点来实现两者之间的整合。因为,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还是全球化过程,都表明文化是在相互交流中变化发展的。如果一定要确立一个基点,那么这个基点只能是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价值观念只能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实现整合。吉登斯指出:“我们应该依据时空分延和地方性环境以及地方性活动漫长的变迁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来把握现代性的全球性蔓延。”④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整合也应在文化多元素的互动关系中予以把握,新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规范,都应该在这个互动的基础上进行确立。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在文化互过程中把握我们自身的文化战略方向。

(作者分别为青岛理工大学通信学院讲师,青岛理工大学通信学院教授;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JDSZ1011)

【注释】

①李玮:“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考证”,《兰台世界》,2013年第30期,第82~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③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37页。

④[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3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