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弘:北京政府工作报告十大亮点

摘要:2015年1月23日至29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京举行,北京市市长王安顺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对北京市2014年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2015年的主要任务。为第一时间、全面且深入地了解2015年北京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宣讲家网站特别邀请到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教授,为大家精彩解读报告中的十大亮点。

U1261P31T1D1910865F46DT20050823191930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弘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刚刚结束的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王安顺市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14年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2015年的主要任务。

通读全篇,深感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问题深入透彻,提出任务明确具体,应该说报告亮点纷呈。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多年来对于首都发展的研究,对报告做一个解读,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把报告的亮点概括为十个方面,或者说,这一报告至少有十大“亮点”。

亮点一:以问题为导向统领报告全局

2015年北京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政府敢于直面问题,报告通篇体现了“问题导向”的思路

从报告结构来看,与往届政府工作报告相比,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14年政府工作成绩总结的篇幅大幅缩减,占报告全文的不到1/4,3/4放在对问题的总结以及针对问题进行的工作部署。比如关于治理大气污染方面,报告中提出2014年虽然全市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空气中PM2.5的年均浓度实际下降了4%,没有完成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下降5%左右的目标。

从工作目标来看,报告中明确提出“问题所在就是努力的方向,人民期待就是工作的目标”。显示了政府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的担当和决心。

从工作部署来看,报告针对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治理、民生改善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都给予了正面的、直接的回答,进行了具体的工作部署,让社会看到了政府解决问题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

亮点二:战略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北京城市发展也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去年2月视察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首都的城市战略定位,对北京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立足全国,面对北京自身发展新形势,2015年北京政府工作的总体战略思路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把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四个中心”的新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之都的新目标,贯穿于全市各项工作之中。全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设定、提出的七项重点工作,都充分体现了“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定位、迈向新目标”的总体战略要求

在目标设定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都设定7%左右的目标,这既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根据北京及全国经济发展走势做出的合理判断;更是充分体现了北京市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主动降速”,“瘦身健体”,从追求GDP发展速度,到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北京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留出一定的空间。

尤其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调整幅度较大,从2014年的10%,直接调整到7%,更是表明了政府调控经济的决心。落实总书记对北京提出的战略定位,特别是要疏解一部分非首都核心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减速、一定会减收、一定会减利。GDP增长会减下来,最重要的是财政收入会减下来。就是充分预见到了今年调控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所带来的财政影响,这是符合北京发展规律的,是对规律的一种把握和预见

亮点三: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从国际经验来看,东京、伦敦等世界城市都通过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功能配置来缓解“大城市病”,并带动整体城市群发展,形成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比如,东京为解决城市病,也是考虑在更大范围及在东京圈内解决问题。为此,日本在1956年成立了“首都圈整备委员会”,直接作为日本首相府的下属机构,负责首都圈的规划建设和统筹协调工作。

1958年在东京城市西侧实施新宿、涩谷、池袋三个“副中心”建设,持续24年,当城市在一个更大框架结构下饱和之后,又启动了在城市东侧和南侧的大崎、上野-浅草、锦丝町-龟户三个副中心建设,1987年又实施临海副中心建设,同时将城市部分功能疏解到都市圈其他城市。

经过五次规划调整和协调推动,形成了“都心—副都心—郊区卫星城—邻县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的空间格局,实现了东京都市圈区域功能的合理配置。

因此,借鉴国际经验,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必须跳出北京,站在大区域视角,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来实现。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打造中国经济“第三极”,建设以创新为特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需要;也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推动京津冀区域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北京爆发“大城市病”既有自身的原因,也与周边地区发展滞后有较大关系。比如北京人口增长过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北京落差较大,北京充足的就业机会、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资源等都对周边人口形成强劲的吸引力,吸引周边人口不断向北京集聚。北京常住外来人口中,河北籍的有159.6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22%。

因此,北京解决“大城市病”问题,不可能孤立地在本市范围内进行,而是要在周边建立起强大的支撑腹地,在更大范围破解发展难题。

当前,国家层面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一顶层设计也即将出台,制定了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等三个率先突破领域的具体工作方案。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政府围绕产业、环境、交通、科技等领域签署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

2015年北京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2015年第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体现了北京市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勇于担当和主动作为。

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三地一盘棋”思想,推进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围绕加快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率先在三个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探索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

比如在区域性批发市场疏解方面,明确:2015年重点加快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批发市场、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三个专业批发市场的疏解

在率先突破的区域方面,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张承生态功能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等区域的合作。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