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科技下乡:以信息化服务农牧民(2)

青海:科技下乡:以信息化服务农牧民(2)

摘要:随着现代农牧业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省还不失时机地开展了信息技术在农牧业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试点工作。如在西宁市和大通县开展的温棚传感器与通信网络相连接的融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物联网在农牧业中的应用试点,有效帮助了温棚管理者提高对温棚的管控能力,提高了温棚经济效益。

在建设青海省农牧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中,服务载体单位青海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以“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建设为依托,选择乐都、门源、互助、大通4个特色种植县为示范区,开展主要以县级综合信息服务大厅和村级信息服务站为主的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重点建设蔬菜生产大县乐都的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信息服务模式,即以县村信息服务厅(站)为主的专家坐席服务、12316农牧服务热线、短信息发布平台、视频服务系统、编发农民信息服务小报的信息服务方式,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自2013年底启动“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就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推进青海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作为打造青海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年5月,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审议了《青海省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和《青海省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任务分工》,并就近期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同时,科技部也对青海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并且把推进青海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部省会商重要内容,省委书记骆惠宁也明确指示要抓紧落实。

目前,我省已开展以青海省农牧区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依托,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后台专家—科技特派员—农户”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及医疗卫生、远程教育、公共管理信息化主动推送服务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今年,我省将以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为契机,加快示范省建设标准化指标体系设计,创建国家农村信息服务网,不断探索适合我省区域特色的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创新模式和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我省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服务下延让农牧民受益

“钾肥应早施为宜,作物吸钾中前期最为猛烈,谷禾类作物在拔节期,棉花在成铃阶段,蔬菜茄果在花蕾期……”1月16日,海东市乐都区的农业科技园教室里,来自西宁市种子站的高级农艺师徐丽萍向坐在电脑前的农户们讲述钾肥施用技术。徐丽萍手中的鼠标在不同作物生长期的图片上移动,教室前方屏幕上,在百公里外的湟中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同时参加远程培训的农民频频点头。

这是青海省“科技下乡—科技网络培训”视频授课环节的生动一幕。2013年,我省农牧民科技网络培训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专家利用青海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青海省农牧区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等,向“足不出户”的农牧民开展农牧业种植养殖技术、就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活动。 “通过信息化培训使专家‘一对多’快速直接地传递技术,是促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科技服务走完‘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徐丽萍说。

据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邢小方介绍,以视频授课培训、课件点播培训以及电视专题培训为主要方式的农村科技培训是在农村农业、医疗卫生、教育和包括户籍管理、低保、救助等在内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科技部门将在现有农牧业基本信息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地理、气象和土壤等相关农牧业生产要素信息,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数据库,促进农牧区信息化建设规模化、常态化。以此为契机,青海省农业最终将实现由“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的转变。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