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增速是周期性放缓还是潜在增速放缓(2)

当前经济增速是周期性放缓还是潜在增速放缓(2)

之所以认为潜在增速不可能在几年之内下滑4个百分点之多,是因为从增长核算的视角看,影响潜在增速的因素是资本存量、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它们在短期内都不会迅速下降。首先,资本是存量,而投资是流量,即使投资增速从危机前的24%下降到2012年~2014年的18%,也不会导致中国庞大的资本存量出现增长率的大幅下降。其次,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中国劳动力数量从2012年开始步入下降通道,但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分别仅减少了345万人、244万人和371万人,与9.15亿的劳动力总量相比微不足道。第三,人均受教育年限的不断延长,表明中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是在逐年提高而非下降。最后,近几年中国没有出现剧烈的技术冲击和制度变迁,因此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会出现增速的大幅下降。

作为总需求的实际增速近几年的确快速下降,尤其体现在投资增速和出口增速的下滑。危机前投资增速稳定在25%左右,而2012年~2014年投资增速分别大幅下滑至20.6%、19.6%和15.7%,下滑幅度达10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下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房地产投资的周期性调整大幅拉低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二是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及金融资源错配、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等深层次因素,导致制造业投资增速出现趋势性放缓。危机前出口占GDP的比重高达31%,而2012年~2014年则降到了24%。出口疲软除了因为中国体量过于庞大之外,也由于世界范围内缺乏熊彼特理论所说的推动长波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科技革命。以IT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趋于尾声,而低碳技术、3D打印机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尚未促成新一轮科技革命。

虽然可以得出中国当前增速放缓主要是周期性放缓的判断,但由于面临潜在通胀风险,只能谨慎使用货币政策来加以治理。有一点务必要引起注意,那就是不能因为当前中国通胀压力不大就忽视潜在通胀风险。流动性过剩暗含着通胀风险,2013年中国M2/GDP已经飙升到194.5%,不仅超过了美国和OECD等发达国家,也大大高于巴西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我国的房地产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吸收了大量的流动性,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所以过剩的流动性暂时还没有引发高通胀。一旦这两个部门的流动性被释放出来,极易引发通胀风险。另外,通胀压力目前只是被抑制了而已,在PPI连续30多个月为负的情况下,CPI仍保持在2%的水平,而危机前平均通胀率也不过2.1%,说明中国的确存在通胀压力。潜在的通胀压力会极大地束缚货币政策治理的空间,中国只能谨慎使用货币政策而不能过于宽松。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