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三:近邻反目,唇枪舌战
为让高铁“落户”,“舆论战”往往在相邻县市间激烈展开。
某地民间改编“变身蜡烛燃烧自己,只为高铁你”的歌曲,将贴着标语的宣传车开进田间地头;相邻市县在外地工作的同胞,则拉起横幅声援家乡“争夺高铁”,部门官网连连发文,阐述铁路从当地经过的自身优势和政策依据。
记者调查发现,从过去“被高铁”到现在“抢高铁”,许多地方都充分意识到高铁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巨大拉动作用,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更是将高铁视为改变命运的重大机遇。
对湖南娄底而言,高铁过境的“经济账”显而易见。娄底市发改委官员曾丹说,沪昆高铁在娄底设有两站,其中娄底南站位于距市中心仅约7公里,距娄怀高速入口仅3公里。这形成了一个“高铁+高速”的快速交通网络,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将向高铁南站附近汇集,快速带动娄底城市南部的发展,推动形成新的区域中心。
交通“穷县”,是很多争高铁的地方较为普遍使用的“悲情牌”。一个地方说,作为人口大县,因为没通铁路在交通上被边缘化,不仅给百姓出行造成不便,还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当地人的一句宣传语写道:修高铁对交通发达地区是锦上添花,但对交通“穷县”则是雪中送炭。
各地发动的争路运动,还从“眼下打到了未来”。记者发现,在西部高速铁路通道(包海高铁)仍在规划中的当下,网上就出现了大量请愿帖,希望包海高铁在湖南的怀化、邵阳、益阳以及广东的茂名等地设站。
有观察人士指出,高铁“争夺战”背后,也有地方官员以此作为形象工程的考量。“争路”成功,主政者对上对下均有交代,可谓良好的“政治遗产”;一旦失败则会遭来“千古骂名”。
情感应让位于科学
随着高铁“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弊端逐渐凸显,在一些地方和领域,甚至成为发展高铁的“负资产”。
高铁线路的走向,本该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密切相关。记者在中部两省间乘坐高铁,就遇上过一件闹心事。本来买了去中部一个地级市“某某北”的车票,但上车后从邻座小伙子口中才听说“某某北”站并非在该市市区,而是该市所辖的一个县。一旦在“某某北”站下车,到这个地级市城区还得再花一两个小时乘车跑100多公里。
同车的当地人说,这种情况是因为当初车站选址时,县里的“人脉”强过市里。如此设站,多年来不知导致多少不明就里的外地乘客耽误时间,多花了冤枉钱。
业内专家认为,“争路运动”凸显了高铁建设亟待遵循科学合理原则的重要性,尊重高铁设计自身的逻辑,不能因为哪里争了就要考虑,哪里不争就不管,而应从最大限度发挥高铁线路拉动效应的角度出发。
一是走线设站要有科学的分析和选择,寻求最佳平衡点。秦进认为,应做到现实需要与长远规划相结合、自然地理与经济版图相结合、惠及民生与服务国家战略兼顾。不能由“外行”、“社会活动家”说了算,更不能“拍脑袋”决定。
二是公开征集意见,尊重主流民意,确保公平公正。有群众表示,高铁属于公共资源,沿线站点选址不能疏忽公众的感受,应尽量少打“利益牌”多打“民生牌”,以公平公正化解高铁之争的矛盾。
此外,还有专家强调,我国应建立一套“依法修路”的体制,要用制度和执行力来挤压人为因素、权力寻租的空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