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高铁“争夺战”背后的民生期待(4)

正视高铁“争夺战”背后的民生期待(4)

正视“争不到高铁下课”背后的发展诉求

民众出行上的便利,对地方经济的推动,这些都可视为高铁对于沿线的巨大促进。因此,民众喊出“争不到高铁,书记下课”的场景,看似夸张,但其实再正常不过。

在某种程度上,当地民众之所以表现出如此之大的呼声,其实本身就是某种民意在前期被边缘化的一种体现。一方面,高铁规划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充分征询过相关地方民众的意见?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发展机会的缺乏,也会令民众对于高铁的兴建带有更高的期待与依赖,正所谓有“雪中送炭”之期。所以,争高铁线路,其实争的是发展机会。

高铁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其实是一定的,各个地方相争,都希望从中受益——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官员,都属正常。关键是,这种民意到底该如何更好地表达与释放?片面打悲情牌,显然不可取,毕竟,照顾民生也应建立在科学规划之上。也就是说,有争议并不可怕,关键是这种争议的解决,也即线路的安排,是否能建立在透明平等的公共博弈之上,而不是靠“跑部进项目”或是拼关系,亦或是谁的嗓门大。

当然,在这一点上,正如有观察人士指出,高铁“争夺战”背后,也有地方官员以此作为形象工程的考量。“争路”成功,主政者对上对下均有交代,可谓良好的“政治遗产”。这个确实值得思考,但归根结底,仍源自规划权上的某种“可被操作性”,这与道路规划时常显得“不确定”,甚至靠个别人“拍板”,其实是一体两面。

在整体交通大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偏远地区的交通资源分配仍旧显得不足,甚至令民众都已经切身感受到这种失落与差距。这无疑是看似汹涌的争路行动背后,必须看到的公共情绪与现实之困……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提升,以及道路网的日趋完善,包括交通资源在内的公共资源的分配,如何更好地体现民生视角,多行“雪中送炭”之举,将公共资源用到“刀刃上”,是当及早纳入交通规划的理念中去。

高铁“争夺战”,还需回归民生本位

作为影响城市战略规划、拉动民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高铁的“光临”无疑将对城市的建设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因此,每逢高铁线路规划修建,伴随而来的高铁“争夺战”便会不期而至。

在国内,沪昆高铁建设之初,为了能在投资2800亿元、全长2066公里的沪昆高速铁路占据一席之地,娄底和邵阳这对“湘中兄弟”展开了整整4个月的角力。而在河南,被称为“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兄弟县城”邓州和新野为了郑万高铁能够在自家地盘“落户”,不惜将城市“护路运动”在政策上从政府转移到民间,在舆论上从网络扩散到广场,同时政府部门各持其词,互不相让,完全忽视了“兄弟”和气的存在。

而在国际方面,中国政府同其他国家的高铁“争夺战”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之前印度高铁的“争夺战”中,安全性能高被认为是日本新干线的特点,而价格与综合性能则代表中国高铁不可忽视的优势,甚至是中国高铁出口的“杀手锏”。而印度总理莫迪分别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会谈,将本就复杂紧张的中日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战略竞争高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