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高铁“争夺战”背后的民生期待(5)

正视高铁“争夺战”背后的民生期待(5)

与中国高铁在国际竞争中的技术、价格与综合实力战略比拼不同的是,国内高铁在建设之前则需要在城市选择方面进行多方的考量。诸如城市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特色以及高铁修建成本、线路优化等因素都将成为高铁“花落谁家”的评审关键。因此,高铁的“落户”不是地方政府一家之言就能够决定的,还需依据铁路建设相关的一整套客观论证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高铁建设上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否则高铁建设便会成为当地政府的形象工程,成为影响民生经济发展的“负资产”。

高铁建设,作为国家交通统筹发展的重要一环,城市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国家铁路网建设的规划和完善。而对于两个条件相当、关系不错的城市来说,高铁的引进对于自身城市的发展固然重要,然而城市之间在其他诸如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还存在持续合作、沟通交流的发展空间,不能因一场高铁“争夺战”而影响了原本稳定的民生秩序,甚至伤了原本的和气。

更何况,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铁路网构架还在进一步完善,铁路建设力度还在持续加大,以后的城市建设更离不开铁路的“牵线搭桥”。因此,高铁争夺战还应回归理性、回归民生、回归制度框架下的合理公平。

【启示与思考】

有观察人士指出,高铁“争夺战”背后,有地方官员以此作为形象工程的考量。“争路”成功,主政者对上对下均有交代,可谓良好的“政治遗产”;一旦失败,则会招来“千古骂名”。事实上,争高铁还真不仅仅是什么形象工程,而是地方民众的焦渴期盼。在汇聚一切资源的大城市,通不通高铁根本不是大问题;可对生活在小城市的人们来说,却很可能是地区命运改变的开始。想想看,多少古代名城,或者因为省会搬迁,或者因为没能赶上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变革潮流,如今日渐没落以至默默无闻?

高铁怎么修、路线怎么走,有的地方为何还要靠找关系找权力去争?这是“高铁争夺战”背后的终极追问。本来,若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规划”、“依法修路”,修高铁不应该是权力说了算,而应该是专家说了算,没有谁权大,只有谁理足。要知道,每一个决定的背后,都是大量的地方民众在翘首以盼,尤其是那些至今还未通高铁的地方,“争不到高铁就下课”的基层焦渴应该被正视和尊重。

“高铁争夺战”的核心,其实是公共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资源分配不公平,区域发展就不可能平衡。一方面,不能什么好事都大城市通吃,否则,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聚效应就会远大于扩散效应,以至于“大树底下不长草”;另一方面,高铁走线设站应该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并优先考虑区域资源分配的公平。

高铁怎么修,其论证过程与决策过程,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把决定的理由说给民众听,让社会公众也能够充分参与其中。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