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锣文化空间(2)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锣文化空间(2)

铜锣文化空间,越南人又称之为“西原锣钲音乐”。西原锣钲音乐起源于东山文化,属于东南亚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一般认为年代在公元前 3 世纪~公元1 世纪,流行于越南中西部昆嵩、嘉莱、多乐、多农、林同五省,涉及属于南亚语系与其他南岛语系的巴拿、色登、摩农、克何、罗曼、埃第、嘉莱等十七个少数民族。

越南的铜锣文化以其演奏方式为特征。每个演奏者携带一个直径在25到80厘米不等的鼓。男女村民们依据村别以3到12面鼓分组。不同的排列和节奏配合不同的仪式,例如,祭献小牛牺牲的仪式,为稻米祈福的仪式,悼念仪式和收获庆典。

锣钲与西原各族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锣钲与西原各族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与西原各族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锣钲与西原各族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表达了他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一生离不开锣钲,锣钲响起在迎接婴儿出生的“吹耳礼”时,响起在告别亡人的“弃墓礼”上,也响起在祭祀、婚嫁、迎新年、庆新稻、阉牛节、贺新居、送征人、庆战功等仪式。西原人主要信仰萨满教,认为锣钲声是在人类、神和超自然的世界之间交流的“语言”。他们认为每面锣钲的背后都有一位神,锣钲越古老,神权就越大。每个家庭至少有一面锣或钲,它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有时,一面锣钲价值两只大象或20 头水牛),同时,锣钲的多寡也是确认家族威望高低的标志。每个村庄,依规模大小,分别有3 -12 支男子(或女子)锣钲表演队。每逢节庆,人们在一坛坛竿子酒旁围着篝火踏着震撼山林的锣钲声翩翩起舞,为西原增添了浪漫神秘的气氛。

越南邮政部门于2007年11月21日发行了一套邮票

越南邮政部门于2007年11月21日发行了一套邮票

2005年11月25日,“西原锣钲音乐”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为“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称:“我欣赏了越南颇具特色的锣钲音乐,也看到了西原各民族锣钲乐队独特的乐器。这是越南特有的非常美妙精彩的传统文化。西原锣钲音乐获得‘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为了大力宣传这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越南邮政部门于2007年11月21日发行了一套邮票。

责任编辑:高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