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重构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赵志耘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新常态,迎接新常态,把很多东西都纳入新常态。我认为,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常态思想,重点关注怎样应对新常态,应当避免出现新常态泛化的倾向。
如果把视角放的更宽一些,我们就可以看到,全球经济都呈现出一种“新常态”。它的基本表现是:低增长、去杠杆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主要国家的政策周期非同步和全球治理的真空。而中国经济新常态最突出的特征是结构性减速,它最根本的表现是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逐渐下降。造成我国结构性减速的原因比较多,但最核心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二是要素供给率下降;三是创新能力下降,或者说创新能力尚未达到预期水平;四是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增强。如果说,新常态对全球其他国家而言是一个修复的过程,那么对中国来说则是一个重构的过程。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是实现这一重构过程的主要抓手。
在推动创新、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些着力点。我认为,最根本的着力点是,如何在重构过程中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如果要重构,就可能带来系统性的风险,包括经济政策、社会政策,都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系统性风险。要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改革的着力点要先从供给端入手。从目前来看,最重要的还是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提高人力资本,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以及促进教育的发展。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也对创新驱动有强烈的感触,希望在创新体系建设中,通过改革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人才的问题。现在已经出台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政策,但是对如何促进人才的自由创造提得还不够。从政策上,要给科研人员自由的创造空间,要给予创新人才充分的社会尊重,要让科研人员获得相应的收益,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第二,市场配置资源的问题。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核心是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第三,深化改革的问题。要推动改革,深化改革,激发改革红利。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第四,政策体系的问题。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
融入新常态需要四个方面的创新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 劲
我对新常态有两个理解:一是新的常态,二是常有“新”态。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互联互通的不仅是互联网,还包括交通、信息、人才等,所以会产生非常壮观的产业融合现象,因此会常有“新”的要求,也会常有“新”的态势。
未来经济的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出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四因素。现在中国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科技在这四个因素中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科技创新怎样才能融入新常态,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加强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面创新最重要的是战略创新、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新的融合。现在中国最缺的是战略创新,要下大力气研究未来人类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要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我个人认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特性既不是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不是纯粹的工业4.0。结合中国的人口数量和产业状况,中国未来的产业态势有可能是工业3.0,或工业3.5。未来到底会是什么状况,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要加强融合创新。要改变我们以前农业创新、服务创新、制造业创新分立的管理模式,进行产业融合创新。三类创新的融合将会产生很多新的创新。
第三,要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加强聚合创新。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众多目标中,产业核心技术指标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我们仍然需要通过重大科技专项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技术。
第四,要推动万众创新。互联网社会越来越多的是共同创新,群众创新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创业精神,另一方面要鼓励群众参与创新。万众创新已经在我国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在服务业方面。但是,我国在制造业、工艺技术方面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这涉及教育、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改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