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五个新战略思路(2)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五个新战略思路(2)

二、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目标定位,探索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之道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中国所走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农业比工业更需要适应国情,更需要中国特色,而一号文件所提出的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对策都突出了中国特色。

第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是在立足粮食自足前提下,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现代化。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土地资源短缺大国,决定了满足国家粮食自足是中国农业发展第一位的目标。由此决定了中国农业发展必须更多体现国家责任,必须走政府调控下的粮食市场化之路。所以,中央一号文件对如何发挥政府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中的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在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的前提下进行结构调整,而不是单纯追求农业收益的结构调整。

第二,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是“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现代化。衡量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的大规模、大资本、国际化的农业标准,来衡量中国农业发展落后与先进,更不能以此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因为我们是以农民为主的国家,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仍是中国几亿农民安身立命之本,仍然有强大生命力。正是基于这种国情,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在以满足农民增收为目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现代化。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对策,这些重大举措都体现了以农民为本、绝不是以资本为本的发展原则。

第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确保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不变前提下的现代化。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农村发展必须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形成的中国农村土地共有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经营制度,这两大基本制度是确保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动摇的前提和不能突破的底线。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需要改革、需要创新、需要与市场、国际接轨,需要吸收现代化科学技术、经营方式等,但所有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在坚持这个前提下进行。因为这是中国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是中国农民走共同富裕的源。

总之,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落实,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是一个基于中国国情、制度和历史与现代农业嫁接的改革之路,不能走偏。

三、从传承乡村文明、建设新文明乡村的高度提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阐述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这个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赋予了新农村建设传承乡村文明的新使命、建设新文明乡村的新内涵。新版新农村建设有以下新内容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对中国农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给予了明确定位和肯定。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中国美,农村必须美”、“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可以说这几句话给中国8亿农民,以及剩下的270万个自然村吃了定心丸。最近几年,在一些地方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让农民拆村进城的极端城镇化做法。在这种激进城镇化的浪潮中,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期间,有90万个村子消失,平均每天有将近250个自然村落消失。使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处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之中。使负载着中国8亿农民生计、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乡村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规划。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大规模撤并村庄、大拆大建。遏制逼迫农民上楼、让农民拆村进城的运动式城镇化做法。可见,这是对目前许多地方搞的激进式城镇化的一种强矫正。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