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天津、福建等获准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省市,自贸区建设都是政府工作重点。而且,辽宁、陕西分别表示,将申报大连自由贸易园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园区。
在产业层面,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各地发展新经济的重点。北京要推动设立中关村民营银行,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发展;上海将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广东提出建设一批重大研发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建设国家大数据研究中心。
各地对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谋划,往往具鲜明的本地特色。浙江提出要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福建、广东重视海洋经济,山西拟推动低碳创新、煤炭革命,山东、河南等传统文化深厚的省份提出发展文化经济。
中国新生经济研究院院长郭夏认为,这些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努力表明,各地更重视通过创新驱动、大众创业,在逐步进入用创新改变传统经济的新常态,许多地方着眼于自己的特色制定规划,这符合新兴经济差异化的规律。
关键之年,深改加快“落地”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二年,也是关键之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预算管理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各地两会竞相亮出今年的改革清单。
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已成共识。“要用改革为一切创新开路、清障、除弊。”辽宁省省长李希的表态,很有代表性。
国企改革是今年各省区市改革的重点领域,“重组上市”、“混合所有制”、“整体上市”、“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等成为关键词。上海市国资委主任徐逸波说,2014年推动了上海国盛集团、上海国际集团两大流动平台的战略转型,2015年将把部分国企股权划给两大平台,启动国资流动平台的实质性运营。
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中介服务、公开权力清单……各地两会上,政府纷纷晒出简政放权释放“红利”的成绩单,并提出下一步简政放权的着力点。代表委员们热议简政放权,并指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放权“躲猫猫”、玩“数字游戏”,以及权力转移给“二政府”等。
“自贸区”是今年地方改革的一个热词。上海在自贸区获准扩容后,提出自贸区制度创新要保持先发优势。第二批自贸区试点省份福建提出,突出对台特色,推动货物、服务和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建设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天津表示要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互补试验、对比试验,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实体经济、壮大融资租赁业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改革不仅是经济发展最大的刺激政策,也是民众期望美好生活最重的寄托。一些地方政府网站上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建言:“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起跑线上看公平”,“加快医改,医患关系要抓源头”,“要加快出租车行业改革”,“让冤假错案更少”……期盼之殷,溢于言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