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透露发展新信号(3)

地方两会透露发展新信号(3)

民生关切,又添“新成员”

民生,是地方和全国两会最接地气的热门话题。

从今年的地方两会看,医疗、养老、环保等民生领域传统“热词”仍备受关注。比如,湖北、重庆、上海、安徽等地代表委员关注异地医保,建议推进医保城镇、农村并轨和全国层面“漫游”。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代表委员建议以立法规范养老资源的投入分配,解决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多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晒出了“治霾成绩单”,如PM2.5平均浓度北京下降4%、河北下降12%、天津下降13.5%。不过,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坦言:“目前北京不能称为宜居城市。”显然,中国的“呼吸保卫战”仍然在路上,为此江苏将治霾列为十大民生实事,河南省人大代表建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民生除了“老问题”,还有“新关切”。开年出现的现实问题,令出租车、城市安全议题成为地方两会上关注的焦点。

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表示,北京已启动研究出租车行业改革。上海市交港局局长孙建平表示,互联网专车是未来发展方向,需依法依规指导,与出租车运营形成良性互补。

上海市市长杨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5年要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大型活动安全风险的科学评估和应急准备。北京、上海等地代表建议,特大城市设立常态化公共安全管理职能部门。

“地方两会反映普通民众的诉求,实现‘民有所呼,会有所应’,是人民的共同期待。”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说。

政治清明,法治与反腐受关注

作为四中全会之后召开的地方两会,法治与反腐是重要话题。

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能源大省山西,颇受关注。“深刻汲取我省发生严重腐败问题的惨痛教训,决不允许任何腐败分子逍遥法外。”山西省省长李小鹏在两会上说。

据悉,山西圈定了今年反腐败斗争的重点领域,将专项整治。同时以出台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标志,全面启动“煤炭管理革命”,此举不仅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对净化政治生态也有治本影响。

在各地人大会议所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法治”分量很重。

在安徽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法治”今年单独成篇,且出现10次之多,去年只有3次。

四中全会提出的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引起回响。北京市人大代表张学兵建议成立政府法律顾问团提供有偿服务。已经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山东省,今年的重点是“加紧完善”。有政协委员举例指出,法律顾问未能在很多大型项目引进时提前介入。

建设法治政府,意味着政府不应该“任性”做事。在有的地方政府“一夜限牌”的失信之举曝光后,江苏省人大会议在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中提出,“限牌”需提前30天向社会公告,以消除民众的猜测和疑虑。

两会也是高层人事调整的场合,李纪恒当选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当选云南省省长,乃依木·亚森当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雪克来提·扎克尔当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臧献甫、柯尊平、王荣分别当选天津市、四川省和广东省政协主席……2015年初的中国省级政要新阵容值得关注。(记者岳瑞芳、王秀琼、孟昭丽、黄安琪、彭卓)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