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被“点名批评” 希望有成效(2)

富士康被“点名批评” 希望有成效(2)

富士康“叫板”全总“点名批评”,你咋看?

绝大多数人确实没去过富士康,但人们都知道“富士康N连跳”——仅2010年富士康公司就发生了14起跳楼事件。连环惨剧直到去年还在发生,且多与工人长期加班、精神抑郁、感到绝望有关。富士康方面凭什么觉得已提供“不间断精神关怀”,还认为“人人爱加班”?劳动者生存质量恶劣,劳动权益保障缺失,不是三言两句就能否认的。

事实上,许多劳动者都面临两大“加班魔咒”:一种是精神的,另一种是现实的。

在精神层面,所谓的“加班文化”与“床垫文化”在一些单位大行其道。似乎,劳动者只有拼命加班才是敬业奋进的体现,只有在公司“累倒睡、爬起干”才是忠诚可靠的印证。一些企业将“加班文化”奉为成功圭臬,以“企业精神”的名义将加班常态化,导致许多劳动者面临两难——要么“被自愿”陷入长期加班的泥潭,要么只能卷铺盖走人。

而在现实层面,就业难依然存在。虽然有消息说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少,劳动者的人力价值与议价能力在不断提升;但受到国际产业链分工固化、劳动密集型工种仍在国内“挑大梁”、农村富余劳动力知识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劳动者的就业选择面还是很窄。在现实面前,任性没有意义。而面对现实,对一些人又意味着机械性地劳动与无止境地加班。人生似乎走不出上述“泥沼”,是一些人绝望的症结。

某些企业敢大肆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很重要的原因是劳动维权力度不足。在一些行政者看来,GDP与税收“高于一切”,不仅给予投资商种种“超国民待遇”,而且会对企业违法“睁一眼闭一眼”。在一些地方领导夸耀“经济政绩”的同时,受伤害的则是职工的合法权益以及地方的环境。

就工会组织而言,由于没有执法权,敦促与监督维权常常力不从心。一些企业里虽然组建了工会,但由于协调与集体议价能力不足,难以获得职工的肯定。工会组织总是给人“温吞水”的感觉,正规渠道诉求无果令人身心俱疲,导致某些劳动者不得已选择“暴力维权”。这种尴尬,其实是恶性循环。

全总此番“炮轰”,有关企业尚且敢叫板反驳,对地方行政又有多大触动?相关执法与维权力度会加大吗?各级工会又打算如何替“娘家人”维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