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日益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不具竞争力的价格,已对我国农业生产高投入高产出的旧有模式亮起“红灯”,不少农民感慨“地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坦言,经过多年拼资源、拼消耗的增长,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处于过剩状态,但是这种农业发展方式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其背后土地污染、地下水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三大压力,一是不断攀升的农业生产成本;二是由成本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又让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偏高,导致农产品进口数量持续增加,国内部分农产品库存高企;三是生态环境的制约。
“中国过去单纯以追求产量为主、拼资源拼消耗的农业发展方式,对国内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危害,比如说重金属污染问题等越来越引起各方面关注,也对农业自身发展构成越来越大制约。”陈锡文说,在这样背景下,“一号文件”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片面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也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和矛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当前农业进入机制创新、结构转型、产业重塑的关键时期。对农业政策选择形成倒逼机制,要求必须改革创新,促进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
2.农产品价格倒挂,补贴接近上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政策亮点】:
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连续第五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2013年缩小0.06。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当前我国农民增收面临好形势;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农产品国际国内价格倒挂,‘黄箱’政策接近上限,在两个‘天花板’挤压下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说。
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农民增收的影响,陈锡文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率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对需求和财政收入都会有影响,对农业是一种挑战。一方面,如何生产出产品,让市场有更多需求,让农民有更多收入;另一方面,在财政收入增长减缓情况下,如何保持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张晓山分析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还必须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认为,从长远来看,促进农民增收需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和鼓励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此外,要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探索和发展,尽快实现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些问题解决了,农民收入也会得到提高。”杜晓山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