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转变发展方式是创造物质基础的关键手段。因此,要坚定不移优化产业结构,脚踏实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中增加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实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是坚持打牢基础,全力增强发展后劲。牢固树立“打基础必先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继续推行领导干部包抓重大项目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政策和机遇,找准突破口,把握对接点,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的重大项目,抓紧做好论证、上报、争取等工作,力争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南华,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态势,形成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新局面。以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为取向,扩大规划区域、拓展建设空间、创新融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速打造文化特色鲜明、自然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支持沙桥等中心集镇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产业特点,完善设施,配套功能,全力打牢城镇发展基础,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集镇为节点的城镇经济体系。以320国道牛凤龙至天申堂段改造提升工程为支撑,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旅游公路建设为补充,积极做好广大铁路扩能改造、楚南一级公路建设征地拆迁和协调服务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对南景线鹅毛树至羊槽山公路进行提升改造。争取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通路项目,提高乡村公路硬化率和通路率。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农村公路的积极性,整合项目资金,争取在“十二五”时期基本解决2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通达问题,全力打牢交通基础,构建外接等级高、内联无盲点的交通运输网络。抓住中央和省州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机遇,加快“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完成3件小(一)型、12件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建设一街、罗武庄抗旱应急供水工程,加快推进高效节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76件,解决1万人饮水困难问题;继续建立和完善农村“五小”水利建设以奖代补制度,大力支持山区大干以小水窖和安全饮水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现“十二五”时期新建小水窖4万个以上,使干旱地区户均有2—3个小水窖,全力打牢水利基础,构建蓄水充足、饮水安全、用水方便的水利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