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全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认真研究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级革命老区县有关方面的扶贫开发政策,抢抓楚南片区开发机遇,细化扶贫措施,强化扶贫责任,构建大扶贫、大参与格局,抓好新农村示范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加快改善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培强增收致富能力,减少贫困人口。深化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认识,进一步转变“三农”工作理念,拓展二、三产业发展外延,培育龙头企业与建基地、抓流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促进千家万户小生产向合作化、产业化迈进,多方式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形成。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农业效益的首要任务,总结推广张合屯新型农民合作社经验,鼓励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机耕、农技、植保、加工、营销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各个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重点,强化烟叶生产责任落实,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构建育苗、移栽、烘烤、收购等关键环节更加紧密衔接、协调联动的专业化服务体系,节本增效,提升烤烟生产水平。充分发挥现代烟草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普及节水、节肥、节种技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马铃薯、萝卜、啤酒大麦等特色农作物种植效益,推进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继续扶持养殖大户,推进以较大自然村或片区为单位的养殖小区建设,不断扩大特色养殖规模;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管理,促进畜禽养殖效益稳步增长。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大中低产林改造力度,促进林地林木使用权资本化。制定更加有效的扶持政策,着力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业科技转化能力。
五是坚持突出特色,全力培强优势产业。巩固完善封山育菌管护措施,支持企业参与封山育菌基地建设,扩大保育促繁面积,稳定野生菌产量,增强无污染防范意识,保持原生态属性,提升消费野生菌的吸引力;加快“南华松茸”地理商标认证注册,积极探索野生菌期货交易;不断提升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影响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野生菌产业向高端研发、精深加工、集团经营迈进,把“野生菌王国”称号打造为知名绩优品牌。不断创新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办节模式,推进餐饮服务与民族优秀文化有机融合,建设生态美食一条街,发展餐饮名店,开发传统美食和特色小吃,扩大生态美食的宣传面和带动力。扩大核桃种植规模,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坚持走集约化发展路子,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对优质核桃品种进行品系、原产地认证和良种认证,努力发展精深加工,做大核桃产业。与楚雄大物流、大枢纽中心建设相衔接,扎实推进火车北站滇中现代特色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瞄准煤炭、烟草、农产品、建筑材料、成品油、液化气等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培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物流企业,力争把南华建成连接滇东和滇西,北上入川、辐射滇中的重要物流码头和国家桥头堡建设的重要节点。抓住全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的机遇,统筹县内旅游资源,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创建乡村旅游特色县。继续推进“咪依噜风情谷”建设,充分发挥其区位、生态、文化优势,开发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景区,争取提升为环楚旅游线上的精品景区。依托沙桥的历史知名度,着眼毛板桥水库、沙桥古镇和茶马古道“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着力打造彝州西大门“第一迎客地”。
六是坚持执政为民,全力改善民生。以让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了解各族群众所盼、所想、所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把精力和心思放在抓经济、促发展、惠民生上,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认真组织实施教育“改薄”和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龙川镇、五街镇中心幼儿园,南华一中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探索建立扶贫助学长效机制,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步伐,调整优化校点布局,整合提升师资力量,全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切实调动教师积极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提升改造2个乡镇卫生院、14个村卫生室,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基础条件为新起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医疗救治能力,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改进和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稳定低生育水平。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扶残助困、新农保等民生工程,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认真执行低保政策,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意识,深入宣传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备足备强救灾物资和队伍,全面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大力倡导环境保护从我做起、良好生态人人受益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高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