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4)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4)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抓好节能环保,努力创造优美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基本保障。要以打造生态旅游、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生态治理为抓手,积极营造低碳发展环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创造优美生产生活环境。

一是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真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抓好生态林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抓实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严把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项目环境评价关,积极发展污染小、效益高的项目,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切实保护好南华的青山绿水,使良好的生态真正成为推动全县科学发展的优势。

二是注重加强生态保护。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和管理,增加山区片水源涵养林、沿路防护林、水冬瓜林、磕松林种植面积,推进绿色生态南华天然林示范工程建设,优化森林资源配置和林业产业结构。着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尤其是礼社江水源涵养区的环境保护,扩大天然林保护面积,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及违规开挖破坏山体行为。着力加强国土资源保护,严禁违法开采矿产,实行土地集约经营,适度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和税收贡献率,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三是注重打造生态旅游。抓住全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的机遇,打造南华生态旅游品牌,科学统筹县内旅游资源,拓展乡村旅游外延,发展神态观光农业和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业,支持生态村和特色农庄建设,实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尤其是要突出继续抓好“咪依噜风情谷”建设和改造提升,开发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景区。大力抓好环境保护,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建设中心集镇,突出沙桥、五街、红土坡、五顶山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将中心集镇、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打造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城乡节点,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四是注重加强节能降耗。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广高效节能产品以及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先进装备和工艺流程,打造一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大力推动清洁发展机制,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问责制和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坚决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力度,及时制止和查处违规排放行为,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五是重生态环境治理。强化企业环保意识,推动环境保护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有效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力度,突出整治农村污水、畜牧养殖污染,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加强已建成污水处理的日常监督管理,确保正常运营和达标排放。加强环境监管,严查违法排放“三废”,严格控制城镇污染物排入河流,强化重点流域和郊区沟渠、河流的综合整治,优化生态环境。

三、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提高文明素质,努力夯实文化底蕴

夯实文化底蕴,是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抓好文化南华建设,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助发展、以文树形象的目标。

一是积极创建文明县城。加快文化建设,以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软实力,是建设宜居宜业城镇的重要课题。要以开展创建“文明县城”活动为抓手,注重城镇规划与建筑创作,把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城市景观和建筑中,推进原生态彝族文化、野生菌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的建设和弘扬,突出区域特色,彰显县城的魅力,奠定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全力创建文明县城,稳步走好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统筹城镇建设、旅游景区开发和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大繁荣、产业大发展。要合理布局中心城镇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服务网络,增强文化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重视提升原住农民、居民的文化内涵,加快名镇名村建设步伐,争创一批文明单位、文明镇、文明村(社区)、文明小区,全方位提升文明县城品味。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工程。抢抓国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机遇,加快文化活动中心、体育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加快数字电视转换,整合信息资源,提高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着力保护与地方民俗特色相适应的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模式,重点抓好彝族左脚舞、观音庙会、沙桥古镇、岔河封山碑、五街毕摩文化、罗武庄三弦、兔街葫芦丝、镇南月琴等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的保护,整理挖掘各类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