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仍然具有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厘清误区,更要认识到,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不是自动的,而是需要我们通过改革和创新去争取的。关于“新常态下的中长期增长前景”这个话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从3个层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一、如何认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讨论中长期增长,首先就需要回答中长期增长的潜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接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但从2012年开始,增长速度下降至7%至8%之间。关于这次增速下降的原因,大家一个共同的看法是,它不仅是国际、国内短期因素冲击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传统增长动力减弱的结果。
但是,对于高速增长阶段结束之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如何,各界的看法却不尽一致。有观点认为,虽然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不能支撑接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但潜在增长率也不会一下子滑落到前沿发达国家2%至4%的低速水平,而是具有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潜力。但也有一些学者更为乐观或更为悲观一些。
我们的研究支持中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仍然具有中高速增长潜力的观点,并认为这个中高速潜力大体在6%至8%之间。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我们对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经验规律的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判断及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比较优势的分析。
大家知道,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经济增长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前沿国家的创新引领式增长,典型的如过去的英国、当今的美国等;另一类是落后国家或经济体的追赶型增长,成功者如日本、韩国等。前一种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新技术的突破和人口的自然增长,因此,尽管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时也可以实现较快的增长,但长期来看,增长速度比较平稳和缓慢,长期的平均增长率大约为2%至4%。而后一种增长则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和作用,常常能够在一段时间里实现比前沿国家高得多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属于后一种增长,即后发追赶型增长。
后发国家的追赶型增长,之所以能够实现比技术前沿国家高得多的高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所拥有的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大,压缩式高增长的潜力就大,后发优势减弱了,高增长的潜力就会变小;后发优势消失了,高增长的潜力也就不存在了。国际经验表明,追赶过程是一个逐渐缩小差距的过程,是一个后发优势逐渐减弱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也是一个潜在增长率逐渐降低的过程。实证研究还发现,凡是成功完成追赶任务的经济体,其经济高增长过程都不是一下子从高速增长直接转入低速增长,而是在转入低速增长前,都经历了或长或短、或高或低的中速增长阶段。
这是国际经验方面。另一方面,对我国发展实际状况的分析不难发现,首先,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与技术前沿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后发优势依然存在,追赶型增长并没有结束。比如,目前我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到八分之一,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较多,等等。其次,从我国经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后发优势特点依然明显存在。比如,我国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美国的20%至30%。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接近枯竭之时,我国每年毕业600万至700万大学生,呈现出高素质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再比如,在提升城镇化质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我们也存在巨大的投资需求潜力。与此同时,我国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我国是一个大国,不仅国内市场规模潜力巨大,且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利于需求的渐次释放;我国制造业优势明显,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换,等等。基于这些独特优势,我们认为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仍然具有争取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潜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