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城镇化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邓小平对城镇化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改革开放之初,城镇化刚刚起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尚未确立,邓小平对城镇化的思考也只是停留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层面上,尚未形成系统而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其中诸多重要观点和论断,对我国城镇化战略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仍具极高的借鉴价值。认真梳理和研究这些理论成果,充分发挥其对于当前城镇化的指导作用,对于当前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理论贡献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镇化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邓小平一方面下大力气鼓励和支持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总结和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为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城镇化的根基:农业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曾经有过短暂的高潮。然而随着以“大跃进”为代表的一系列左倾错误的出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引发了粮食供应危机,中央开始大量缩减城镇人口,城镇化进程出现明显倒退。直到文革结束,城镇化始终在曲折中踯躅不前。亲历了这段历史的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稳固的农业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根基。

首先,农业为城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同时也是工业建设重要的原料和资金来源。农业的发达程度决定了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这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他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①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降低,然而这并没有动摇邓小平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判断,他一再提醒大家“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②,并特地写信告诉有关同志“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③,防止城镇化进程中,人们只重视城市的发展而忽视农业的根本地位。

其次,农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城镇化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这需要农业安全作保障。邓小平意识到,农业事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村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前提。他指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④正是基于对农业基础性地位的科学判断,在城镇化进程中,邓小平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反复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⑤。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农业发展“两个飞跃”的重要战略构想,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于城镇化的价值导向:城乡共同富裕。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都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实践证明,当城乡实现协调共进时,就会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和延缓城镇化的发展。对此,邓小平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科学的论断,他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价值导向和重大战略任务,为中国城镇化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⑥,并将其作为我国的城镇化的最终落脚点和价值归宿。在邓小平的城镇化思考中,城乡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应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城市支援农村;二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支援农村。邓小平向来重视农民的生活问题,他说:“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⑦邓小平指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⑧。在邓小平看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一方面要靠农业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工业对于农业的支援。“工业要加强支援农业”⑨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他提出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⑩。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是邓小平城乡共富战略的重要立足点。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