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面可以看到,《史记》里面描写刘邦的时候用了好几个“骂”字,也就是刘邦这个人脾气不大好,并且可能语言比较粗俗,经常喜欢骂人。开始是“且怒且喜”骂箫何,后来又“上复骂曰”,刘邦又骂了,诸将跑了十来个人你不去追,你单单去追一个韩信,你骗我吧?箫何就回答:“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其他的将领都很容易得到,那样的人才我们不缺少。至于韩信这样的人才,国士无双。接着他就告诉刘邦,你要是只想做个小小的汉王,困居汉中,可以不用韩信。你要是想和项羽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没有韩信这样的人就成不了大事。
一旦触及根本利益,刘邦立刻就清醒了,忙说,我当然是想要天下,当然是要和项羽争夺天下,怎么会窝窝囊囊在汉中这个地方呆一辈子呢?还当即表示,我看你面子索性就让韩信做个将军吧。没想到箫何的回答是,“虽为将,信并不留”,也就是说你即使给他一个将军这样的官职,韩信也不会留下的。
刘邦对这个忠诚多谋的老乡箫何毕竟很信服,一咬牙就说,那我就让他去做大将吧。箫何毫不放松,坚持说,大王“素傲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大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也就是说你向来傲慢无力,今天你说要拜大将又说得如此轻松,既然你要拜大将,那么要选择良辰吉日,还要准备一些礼节,然后让韩信光光荣荣地做一个大将军。
这段话说下来,说得刘邦没了脾气。所以刘邦就开始大张旗鼓的安排下去,摆设拜将坛。其他的将军一看,各个是心痒难耐,以为拜的一定是自己。没想到最终公布中奖号码的时候,幸运儿居然是韩信,“一军皆惊”,其他人都惊呆了。
之后韩信和刘邦就开始正儿八经的面谈。韩信分析天下局势,为刘邦出谋划策。他重点分析了项羽的缺点,说项羽这个人一声怒喝,千人会吓的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能算得上是“匹夫之勇”。又说项羽这个人待人有时候恭敬慈爱,语言温和,如果有人有疾病的话,他会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的时候,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不舍得把这个官印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
另外,项羽自起兵之后一直冲在第一线,他只相信自己,总怀疑别人的能力。他还失去了民心,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他现在就是一个“纸老虎”。那么只要我们和他反过来,应用人才,论功分封功臣,那么我们就能够得民心,我们就能够和他一决天下。
一番话说下来,刘邦高兴不已,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刘邦就听从了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这番话,一般读者读完了都觉得“汉中对”这段话可比三国时候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我们可以看出,韩信这个人是非常有头脑的,善于思考和总结,这也是他后来能够成为常胜将军的一个主要的特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