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周艳梅:战神韩信的悲壮一生(7)

我们看整个战争,从头写到尾,好象是完全在韩信的掌控之中,他事先就知道陈馀的作战计划,偷营之后拔旗易帜也很成功。但是我看史料发现,陈馀这个人也不是蠢笨之人,不可能作战的时候把自己的大本营完全空出来没有人把守,陈馀不可能让自己的大本营是空的。韩信之所以那么容易得手,极有可能是早有安排。在他拔旗易帜的时候,应该说这时候是里应外合,这之中我估计是张耳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据《史记》的记载,后来是韩信推荐张耳做了赵王,但是张耳除了此战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功绩。

所以我们想想,张耳在井陉之战里面他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张耳早年和陈馀是刎颈之交,后来二人分道扬镳,但是我们可以想想,张耳他很可能和陈馀手下的人还有些联系。由此可以推测,在这一战之中,提供消息和做内应的应该是张耳安排的。这样看来,韩信能够背水列阵,让士兵事先安排好拔旗易帜,是基于细致的安排,并且是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的一种冒险。所以他能够成功。

这里面我觉得,虽然他后来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如果没有前面拔旗易帜的安排,没有前面周详的规划,不可能以这么少的兵力取得胜利。所以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是知己知彼。

井陉之战之后,韩信得到了一个人才,就是广武君李左车。韩信悬赏千金捉拿李左车,等到他的部将抓住李左车之后,韩信是亲自给李左车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着,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就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李左车这时候被感动了,所以决定要追随韩信。后来在李左车的策划之下,韩信不战而令燕国投降。

这里面我们要提到李左车这个人。史料记载,李左车是先秦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是秦汉之际非常有名的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他被封为广武君。李左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兵家怪杰和军事奇才,他为韩信献计献策,主张休养生息,慰劳将士,以德治安抚人心,以武力做威慑,以仁德服人心,也就是恩威并举,迫使敌人归降。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李左车这个人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他还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样的名言。李左车这个人还写有兵书《广武君》论述用兵谋略,影响深远。

我们从韩信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李左车可以看出,韩信这个人也是非常爱惜人才、珍惜人才的。井陉之战之后,韩信更是屡立奇功,平定燕国和齐国。齐国平定之后,韩信就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果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的话,局势将会不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

当时项羽就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很危急。刘邦看到韩信上书的内容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然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进他的耳朵说,汉军现在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能够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

刘邦经过提醒很快就明白了,然后改口骂到: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刘邦就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然后征调韩信的部队来攻打楚军。这是一个很小的故事,在《史记》里面也记叙的并不详尽,但是我们可以看出,韩信此时的做法多少有点乘人之危,他想利用自己雄厚的实力来逼迫刘邦册立自己为齐王。

刘邦这个人在盛怒之下对韩信是破口大骂,但是刘邦这个人是一个思维非常敏捷的人,并且很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他从张良和陈平的行动和言语之中立即就悟出了自己刚才口无遮拦地怒骂韩信可能会造成促使韩信背叛自己的危险,所以刘邦马上机警地顺着刚才的话说,要册立韩信为真的齐王,并且派张良前去封韩信为齐王。但是我们想,刘邦对此事肯定是怀恨在心,日后会不会借机报复呢?那就是后话了。

齐国失力让骁勇无敌的西楚霸王项羽感到“寒意当胸而起”,所以项羽这时候也赶紧派了一个叫武涉的说客去拉拢韩信。《史记》里面这样说,“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淮阴侯”。我们看在《项羽本纪》里面,项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硬汉子,他一辈子的信条就是战斗战斗再战斗,什么时候会放下架子向人示好过?唯独在这一回例外。他主动的找说客去劝说韩信,可以看得出韩信的威名和影响。项羽就派盱眙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然后三分天下,称王齐地。

责任编辑:宋富法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