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房子·车子
农村男青年的“春节三部曲”
过年回家,似乎就意味着得“衣锦还乡”。在王磊光的文章中,他阐述着妻子、房子、车子这“春节三部曲”。“只要是哪一家有适龄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谓络绎不绝。农村说亲,几乎到了‘抢’的地步”,王磊光写道,“年里看对的,过了年,马上订亲,然后女青年跟着男青年出去打工,等到半年过去,女方怀孕了,立刻奉子成婚。可以想象:在现代社会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中,这样的婚姻会出现多少问题!事实上,农村离婚的情况,也是与日俱增的。”“现在农村人娶老婆要房子两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县城。其实县城的那套房,只是过年的时候回来住,但对于年轻人来说,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代表。为了添置这两套房,将来给儿子娶媳妇,很多家庭是举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更流行的一种现象是,“近些年来,对于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农村青年来说,对一个东西的渴求可能比对房子和妻子更为强烈,那就是车子。房子不能移动,车子却可以四处招摇。尤其对于那些好些年没有回家的人来说,他再次回家,必须要有辆车,否则他怎么证明自己?春节的县城,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这些车子绝大部分都是从外面回来的。”
农村大学生群体的迷思
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回乡迫切又情怯
这十多年来,外界对于农村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农民工身上,他们的酸甜苦辣自不待言。但在王磊光眼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农村日子过得较为殷实的,也恰恰是这些有几个成员在外务工的家庭,倒是有两类家庭,他们处于最困难的境地:一类是孤寡老人;一类是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我所谓的第二类家庭,主要是指有孩子在1980年代出生的家庭。这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经受着教育收费的最高峰,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但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之中。”“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大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王磊光自身的体验也甚为强烈,“对于我这样漂在外的农村大学生,回家过年既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也是一件情怯的事情。”
博士返乡,何时不再迷茫?
王磊光博士的春节返乡记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实际上是因为这篇返乡手记接地气,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而且也是家乡话。更重要的是正好是春节期间,有乡愁,有思念,有家乡,有亲情,更有一份社会的热点问题。
不过这篇文章还是也引起了争论,虽然有人赞同,而且有评论者认为“博士回乡手记道出乡村转型隐痛”,但还是有一位来自于高校的青年老师,一名文科博士对此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不必近乡情怯:另一面的乡村”。
这也正说明了,我们看待农村也好,城市也罢,或者说看待社会,不能总是“千人一面”,而应该是不同的“蒙娜丽莎”。
其实,对于中国来说,乡村多样性极强,无论是出于个人经验,还是对自己故乡的观照视角,都是不同的。博士返乡并非是全面的,或许更多的博士参与其中,反应多地的乡村现象,才能对城镇化进程中多样乡村的多种面向,有更全面的认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