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回乡手记” 折射出农村转型现状(4)

博士“回乡手记” 折射出农村转型现状(4)

作为在农村长大、成长,从农村读书考大学,走出农村的知识分子来说,对农村经济生活现状有着切身感受,认识更加深刻。农村永远是他们的根,那里有他们的父母,有他们的童年记忆,有他们的成长踪迹。因为根在农村,不管后来在哪里工作,在哪里安家,都会常回家看看,到自己家乡走走,这是他们一生的课题。

实事求是地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关心指导下,农村每年都会有新变化,每年都在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一天天缩小,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速,正在向我们走来。博士生的“知识无力感”必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最后,博士生手记走红表明,农村的落后是客观事实,必须承认。只有正视农村落后的现实,不回避问题和矛盾,才能积极探索、研究、解决农村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只有真正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才能彻底改变、根本消除“知识无力感”,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彰显知识的价值,彰显知识分子的价值。

【启示与思考】

博士返乡笔记引发争议,根源在于“真实”的缺失。有的人只知道“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却不知道农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386190部队”——妇女、儿童、老人的栖息地;有的人固守考上大学就冲出“农门”、端上“铁饭碗”的定势思维,殊不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的农村孩子,一旦成为“凤凰男”,就必须娶个“孔雀女”,看不起农村人,出家不认家,淡化农村的亲情关系……王磊光将真实故事和真实感受写出来,必定有人交口称赞,也必定有人破口骂人。

当转型的历史车轮进入到乡村世界的时候,物质开始变得现实与实际。也就是说,更多的乡村人不再拿“情感”当成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而是采取物质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家的时候,总是需要带着显摆的架势来开车回家的缘故。很多时候,开车回家并非最佳决策,但对于外出打工的他们来说,或者对于长期在外求学已经工作的人们来说,开车回家就是“衣锦还乡”的最佳标签。而物质和面子其实已经深深植入乡村社会的脊髓中。人们开始对比的往往就是自己家的孩子每年能赚多少钱,每年能够往家中寄多少钱。这些如此现实的一切都摆在乡村社会中,而这无疑就是转型最痛的地方。

乡村的明天在哪里?这应该是一个最终的问题。当人们都觉得物质丰腴成为最重要的筹码,而赚钱多少就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指标,接下来,人们努力的方向也就注定走在同一条赚钱不止的道路上。而正如王小波写的那样,当所有人都像大锅上的蚂蚁那样,都希望朝着锅边沿最高的地方爬的时候,最终的结果或者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都回归到原点。这想起来是悲催的,而王磊光博士的“手记”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实“田野笔记”般的现实样本,更多的问题需要每个人进行思考,否则,乡村社会的凋敝或者只是时间问题。

有关注就有存在感,关注的人越多,成就感越强。如果博士返乡笔记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现实的中国、关注现实的农村,这何尝不是一个博士为建设美好新农村做出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微薄之力?为实现“中国梦”发光发热?时代需要真实的人尤其是关注真实的人——王磊光式的人物多多益善,博士返乡笔记多多益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