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回乡手记” 折射出农村转型现状(3)

博士“回乡手记” 折射出农村转型现状(3)

不过这个问题也说明,无论是王博士,还是李博士,现在谈农村,看到的仅仅是个别现象,并非全部问题,也不是问题的本质。何况虽然写的是乡村,但不是真正的乡村问题,而是城市与乡村同时出现的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也是城市包容乡村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说白了是农村与城市二元结构的差别化造成的这种现象。只要有农村有城市,春节的近乡情怯就永远都存在,并非有人提出的乡村转型的隐痛。这只是社会现象和问题中的一种个案,如果放开去研究,现象和问题会更多。

这里面有一个社会大问题,是乡村的远去,是城市的来临;是故乡的变化,也是故乡中人的不同。其实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失,这种变化或许还会更大,那种“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或许不再存在。

现在的农村,已非完全意义上的农村,而是转型时期的农村,即便是春节回到农村,物是人非,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已不是童年的模样。

所以无论是几位博士列出的农村现象,还是城市生活的部分,都是个案,但反映的问题却是社会大问题,这个问题也不是一篇返乡记就能改变的,也不是说说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户口改革的进行,及其社会化管理的科学化机制建设来解决,这样才能保留那乡愁,还原乡情,不改乡音,让其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一环,从而让社会多元化发展,让生活向着幸福方向前进,让时代按照既定的步伐前行,看乡村不再是迷茫。

博士生手记走红背后值得深思

博士生王磊光的一篇返乡笔记为什么会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或评论或点赞?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背后的问题?

博士生返乡笔记网络走红的背后,至少反映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笔记所述基本属实,反映了当前中国农村的一些现状。农村落后于城市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有目共睹。博士生王磊光的返乡笔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既有可喜的发展变化,也有知识在农村难以发挥用武之地的无助。

二是作者对农村的观察和认识得到了大部分网友的认同。博士生反映的农村现状并非作者个人的偏见,而是基本事实,是中国广大农村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正因为如此,博士生的笔记才能让众多网友点赞,“感同身受”,“深有同感”。

三是人们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及其仍然落后的现状非常关注和担忧。农村的发展与城市息息相关,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必须以农村为依托、为支撑。否则,离开了农村,城市的发展就难以为继。

四是人们迫切希望农村加快发展,改变“知识无力感”的现实。“知识无力感”源于农村的落后,既是经济的落后,科技的落后,文化的落后,更是思想观念的落后。只有农村真正发展起来了,尝到了知识的甜头,知识分子才有用武之地,才不会产生“知识无力感”。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必须让知识发挥更大作用,显示更大作为。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