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国古代优秀廉政文化面面观

山西:中国古代优秀廉政文化面面观

摘要:大力弘扬“三个文化”,就要学习借鉴中国古代的优秀廉政文化,以此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革弊立新、激浊扬清,奋力开创弊革风清、富民强省新局面。

反腐倡廉、吸取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是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的重大政治课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民族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伟大民族。中国古代的优秀廉政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略来讲主要有民本、崇德、公廉、慎刑、尚贤、节用、教化、监督等,这些都反映出中华先哲治理天下的高瞻远瞩,体现了历代明君贤相治国安邦的深谋远虑,凝聚着古往今来清官廉吏的实践智慧和价值追求。

对于处在重要历史关头的山西来说,“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就要大力弘扬“三个文化”,学习借鉴中国古代的优秀廉政文化,把中国古代优秀的廉政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此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革弊立新、激浊扬清,奋力开创弊革风清、富民强省新局面。

民本:肯定民众主体地位重视民众历史作用

民本思想萌发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其核心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主张以民为本,如果统治者失去民心,社会就会出现动乱。民本主要表现在重民、爱民、养民、惠民等方面。

民本思想肯定民众主体地位、重视民众历史作用,孕育着现代民主思想中主权在民的胚胎。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管仲也讲:“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西汉董仲舒进而得出了“王道以得民心为本”的结论。周公提出 “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思想。当时思想家们得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的结论,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规律,成为古往今来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座右铭。

崇德:重德尚贤被奉为治国的圭臬

德治思想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萌芽,其后历经孔孟、董仲舒、程朱等儒家大师的发扬光大,重德尚贤被统治者奉为治国的圭臬。

经过历朝各代的积淀和提炼,重德思想成为治国用人的价值规范。先秦思想家都强调为官者自身有德廉洁,国家廉政建设就有保证,基础就牢靠。东汉统治者倡导“德本法用”,将“修德立化”作为治国之本。孔孟认为统治者重德尚贤,以道德治理国家,以礼乐教化人民,只有施行德治,人民才会信服,才会真心拥护,才有可能确立统治者的权威和道德感召力,才可以使人们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才会自觉地知耻而不去做危害国家的坏事。宋代程朱从道德理性的高度审视两宋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把德治思想放到治理国家的突出位置,要求通过实施德治达到固本强基的目的,对外抵抗异族的入侵,对内政治上宽民、经济上惠民、思想上教民,从而把德治思想推向一个新阶段,并绵延千年之久。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