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发展的“内”、“外”关系日趋重要。就我国经济增长转入中高速而言,最决定性的因素当然是内在的发展阶段所致,但也与世界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大衰退”后,全球经济正步入“新平庸”时代:较低的经济增长率伴随较高的失业率。IMF在最新报告中预测,2015和2016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3.5%和3.7%,比2014年10月的上一次预测均下调了0.3个百分点。就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地位而言,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除美国之外第二个经济规模超10万亿美元门槛的国家。同时,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高居第一。据IMF测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美国则为15.3%。就中国经济同全球经济的关系而言,在“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互动方式正在重构,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提速。由于消费超过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大引擎,出现“中国制造”让位于“中国需求”和“中国市场”的趋势,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向投资输出国转变。2014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因此,无论是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分析经济形势,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我们都必须重视处理好“内”“外”关系。就当前来说,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六是要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辩证法告诉我们,新与旧,都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不断转化的。经济新常态是从旧常态发展转化而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是“扬弃”,而不是完全抛弃。我们一方面要抛弃旧的片面强调增长速度、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不能将“新常态”与过去割裂,完全否定过去几十年形成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物质基础和经验办法,而是要坚持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基本面总体向好的判断,探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变化了的内涵和条件,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结构。对此必须深化理解、统一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认识和判断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七是要处理好“机遇”与“挑战”的关系。我们既要看到新常态中的有利因素,也要看到新常态中的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中指出“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可见,对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哪些机遇,有哪些挑战,中央始终是清醒的。就消费而言,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的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扩大消费就不那么容易了;就产业而言,由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单靠投资刺激就不好使了;就出口而言,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出口发展更为困难。可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面临一些制约。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利”的方面,看到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诸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消费创新和消费热点、区域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等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