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有效的社会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他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特别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教化人心的作用,必须从根本上重视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切实推动理念创新、方式创新、路径创新和制度创新,真正做到让价值观念成为我们共同信守和实践的价值观。一是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大众化,将核心价值和文化传统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之中,领导干部更要做好表率。要将核心价值落实到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治理之中,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之中,真正让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情感中落地生根。二是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具体化形象化。避免口号化和抽象化,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在具体形象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道德境界。特别要注重载体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中华文化植入到影视作品、文学艺术、先进典型之中,植入到人文景观、物化环境、公益广告之中,植入到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具体形象载体之中。三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核心价值观需要起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才能真正融入生活,敦风化俗。从民众的“生活点滴”入手,将行为准则、礼仪制度、民俗节日等融入到“生活情景”之中。积极重塑当代城市和乡村公共生活空间,增强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四是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制度化。积极重构基于自身传统又借鉴西方经验的制度化载体,不仅在精神层面,更在社会和法律等制度层面推动文化传统与核心价值观的互动融合,真正让核心价值大众化有根、有神、有体,润物无声,历久弥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