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谋划--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原油可以进口,世界石油资源用光后还有替代能源顶上,但水没有了,到哪儿去进口?”
2014年3月1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的问题振聋发聩。
他指出,治水的问题,过去我们系统研究不够,“今天就是专门研究从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森林、湖泊、湿地是天然水库,具有涵养水量、蓄洪防涝、净化水质和空气的功能。然而,全国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已有200多个萎缩;全国因围垦消失的天然湖泊有近1000个;全国每年1.6万亿立方米的降水直接入海、无法利用。
针对严峻形势,总书记一语中的:水稀缺,“一个重要原因是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大面积减少,盛水的‘盆’越来越小,降水存不下、留不住”。
不仅是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追赶现代化的征程上,面临更多的生态窘境,长期被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显现:
大气--在全国74个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城市中,达标比例仅为4.1%;
土壤--全国1.5亿亩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
森林--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体--受严重污染的劣V类水体比例达10%左右。
更为紧迫的是,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承接比较多的是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谆谆告诫。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指出,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本来就很严重,如果再不重视保护好涵养水源的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再继续超采地下水,自然报复的力度会更大。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2014年3月7日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深刻地指出。
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如何补齐生态短板?习近平有深邃的理解。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后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