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共识,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人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各种思想观点有了更便捷、多样的传播渠道。一方面,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和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围绕传统文化问题、理论创新问题、发展道路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的是严肃认真的观点阐释,有的是情绪化地发泄不满;有的是务实客观地就事论事,有的是泛政治化、“上纲上线”的歪曲解读;有的是真心实意地想为党和政府帮忙,有的是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
另一方面,面对海量的信息,很多人难以准确判断,只能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特别是对许多以历史揭秘、“反思还原”等面目出现的观点,觉得很新鲜,往往不加思考、不予辨析地拷贝进大脑,把谬误当做真理,把别人牙慧说成自己感悟。各种思想观念尤其是对重大问题的认识,也在不知不觉中从以往只是知识分子关心的“小众化”、“精英化”问题,演变成各阶层社会群体参与进来、普遍关心的“大众化”、“平民化”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把握政治原则问题,坚决维护党的领导、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旗帜鲜明地亮出底线,才能“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相反的,如果找不准工作着力点,采取四面出击的方式,不但容易疏忽焦点问题,陷入“事务主义”,更重要的是可能挫伤一些群众的积极性,产生误解和困惑,甚至可能把他们推向反面。
总体来说,意识形态工作聚焦党的领导和政治制度,凝聚思想共识,一是要善于做灰色地带的工作。只要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对象,要大规模开展工作,使他们加快向红色地带转化,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二是要增强阵地意识。一方面坚决守住守好各类阵地,防止各类错误思想的侵蚀;另一方面,积极拓展阵地,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让更多的人自觉为维护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发声。三是要创新方式方法。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对意识形态工作有异议,并不是认为说的不对,而恰恰是不认同一些工作的方式方法,有的老套生硬,有的自拉自唱,有的无的放矢,无法引起共鸣甚至招致反感。要用上乘的宣传,借助社会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创意的力量,让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更具理论魅力和现实感召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