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月12日,三位来自农业领域的代表委员齐聚中国经济网演播厅,畅谈“三农”发展话题。
当前,一些农村出现的“空心化”现象引发人们担忧。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成贵认为,过去那种星罗棋布的村庄架构,是和传统农耕社会的生产力以及生活、生产条件相适应的。对于农村“空心化”现象,没有必要恐慌,但是要正视它,积极采取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赖钟雄认为,农村“空心化”对农业现代化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如果农村没有了人,农村的社会基础就会被削弱;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需要规模化经营,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出现了“三减一增”的局面,即村庄人口总数、行政村个数和自然村数量逐步减少,村庄平均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张晓山代表指出,“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如果没有人种地的话,这些东西怎么出来的?如果光看到农村‘空心化’,不看到先进生产力也是不全面的。”
新农村建设到底下一步怎么办?李成贵委员认为,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能忘了乡愁;二是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三是不能违反客观规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