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张之洞的主要事迹
张之洞生活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叫张瑛,是清朝的一个贵族,同时也是清朝的一个知府。他早年对张之洞管教的比较严,而且为张之洞聘请了很多名师来精心培养他。张之洞四岁的时候就可以读书了,学习非常勤勉。八岁的时候读完了《四书》、《五经》,十岁的时候开始写诗,写文章,他的伯父嘱咐说“敛才勿露”。就是有才华不一定非要显露出来,张之洞一直谨遵这个教诲。
在科举的路上,张之洞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1849年的时候,张之洞应童子试,中了童生,他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小孩,第二年成为秀才。到了1852年的时候,参加顺天府的乡试,中解元,解元是举人当中的第一名。
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张之洞南下,随父亲行军打仗,在行军打仗之余,他还是不忘学习自己的功课。1856年的时候,张之洞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被录取为觉罗官学教习,在这一年的时候,他参加了翰林院的工作,但是他的父亲病故了。到1862年,张之洞入京参加会试,他被挑取为誊录第三名,给他一个书吏的职位。
张之洞对于给他的职位非常不屑,他非常不快乐,所以就离开了京城。到第二年再次入京参加会试,在榜上列141名贡士,他复试的时候是一等一名。后来殿试的时候被慈禧太后选中了,中了探花。然后赐他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当时张之洞就做了这个工作。后来因为他的妻子石氏病故,在翰林大考中失误了,就被选派出任浙江乡试的副考官,从此之后,张之洞就开始了他做官的生涯。
1867年张之洞任湖广学政,这个时候也是在教育行业当中,学政相当于教育厅的厅长。在这个时候他大力的兴改革选拔措施,选拔一些人才,老百姓都非常拥护他。后来他卸任回到了京城,在京城过了两年相对比较悠闲的生活,在这个阶段他跟一些好友一起纵论古今,这个时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比较悠闲的阶段。
1873年的时候,张之洞又到四川做学政,到任之后,四川考场舞弊现象非常严重,针对这个现象,张之洞实行了一些措施来整顿。整顿了考场舞弊的现象,也让考试的氛围重新回到了正规的轨道上。在他当学政的时候,他还培养了一些有才华的学子。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杨锐,就是当时他在四川做学政的时候选拔出来的一个才子。
张之洞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和他做各省督学的经历,让张之洞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的反思。他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是一帆风顺,科举考试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他觉得对于一些很有才华,但在科举考试当中无法展露自己才华的知识分子来说,科举考试不是一条很好的路。
他在湖北、四川当学政的时候,他也意识到参加科举考试真正中举的这些人不一定有才华,但是没有中的这些人却有很多在各个方面是有才华的。所以根据他自身参加科举的经历和他的一些所见所闻,还有他在各个省做学政的一些经历,他感悟很深。很深在哪里?他认为教育需要改革了,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了。所以他有一些文章给学生指点迷津,像他写的《书目答问》给学生说了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后来学生非常推崇他的一些思想。张之洞做官的时候非常清廉,卸任之后,他生病了,生病的时候他没钱治病,衣服破了也没钱买,生活相对来说很窘迫。
1876年的时候,张之洞结束了四川学政的政治生涯,回到了京城。这个时候张之洞加入了“清流”之中,他非常喜欢直言进谏。所以这个时候他跟当时的几位颇能进谏的大臣,张佩纶、黄体芳、宝廷并称“翰林四谏”,都是非常愿意给皇上提建议的。再加上后来又出现的两位刘恩溥、陈宝琛,并称为“清流六君子”。到了1879年的时候,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变故,就是慈禧垂帘听政。慈禧为了继续掌权,这个时候就立光绪为帝。光绪称帝之后,遭到了大臣的反对。张之洞这个时候看到了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他就上疏迎合慈禧的主张。慈禧当时遭到大臣的反对,张之洞出来支持她,慈禧非常高兴,所以慈禧对张之洞非常有好感。
张之洞在四川做学政的时候,在川地东乡发生了一场官兵乱杀百姓的惨案。这个案件经过多年的互相推诿,官员都不去认真的侦查,不去追究事情的真相,所以没有定论。到1879年的时候,张之洞一天内连上了三个折子,正好赶上慈禧非常欣赏他的时候,他连上三个折子要求重新审理此案。后来慈禧也开始重视这个案件了。大臣们迫于压力,不得不认真办理,后来把涉案的官员都找到了,然后严查,有的杀,有的罚,这样就还了百姓一个公道。这个案件结束之后,张之洞是名声大振。
1879年到1880年这一段时间,清朝朝廷内部就修改《中俄条约》发生了一些纠纷。当时崇厚签订了《中俄条约》,这个《中俄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个条约当中有很多侮辱性的条例。当时主政大臣是李鸿章,李鸿章知道这是一个不对的条约,不能去遵守,但是他还主张承认。
张之洞极力反对。他就中俄条约问题,一共上了20余次奏章,提出了一些问题,倡导要把条约中的一些内容给它修改一下。后来朝廷就羁押了崇厚,派曾纪泽前往俄国商谈改条约的事情,这也是后来张之洞做的一个非常大的贡献。所以我们看到,张之洞的清流生涯不仅让他洞悉了官场的百态,让他看到了官场内部出现的问题。而且为他赢得了“遇事敢为大言”的良好口碑。
1881年的时候,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之前他做学政,做翰林院的编修,都是一些没有实权的职位,当他出任山西巡抚的时候,就成为了手握实权的地方大官。从此之后,张之洞开始在政坛上大展拳脚。山西这个地方在清代的时候是很贫瘠的,非常贫穷。山西的贫穷让张之洞有了要大兴改革的决心。
在改革当中,他注意到要变通旧法,把旧有的法律法规变通了,这对改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他不能完全推翻旧有的法律,于是就在旧有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他向在山西活动的李提摩太询问变法相关的事宜,李提摩太奉上了西化的方案,就是向西方学习的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张之洞采纳了,开始实行了一些新政。
当时在国际上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环境,法国殖民者在中国南部制造事端,为了稳定南方的局势,清朝朝廷又派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广东、广西的总督)。1884年的时候,张之洞被调任到两广做总督。中法战争爆发之后,张之洞积极主战,并且支援台湾抗法斗争。他建议朝廷收编当时刘永福所带领的黑旗军。他还启用老将,当时的一个军事将领叫冯子材,他让冯子材到越南作战,后来取得了历史有名的“镇南关大捷”。张之洞的这些想法确实捍卫了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但是他背后所依靠的朝廷确实是无用的。清朝的朝廷一意屈辱求和,不败而败。其实它在军事上没有败下来,但是在政治上,在精神上败下来了。张之洞是“愤愤欲死”非常愤怒,我前方打的非常好,你后方朝廷居然讲和了。
后来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就转为洋务派了,他在广东筹建水师,编练新军,创办工厂,他还在出现一些侵略性行为的时候主战。这个时候他在广东开设了广东水陆师学堂。这是一个军事学校。在这个时候他也大力开发海南岛,保护美国和东南亚地区华侨的利益。他所建的广州机器铸币厂是近代货币史上的一个大事。
1889年的时候,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从此在湖北有近20年的执政经历。我们知道之前他曾经在湖北做过一个教育方面的官员。到1889年的时候,张之洞做的是湖广总督,就是省长级别的,是比较有实权的官员,在湖北有20年的从政经历。督鄂期间,他兴办了近代的工业。在汉阳建的铁厂就促成了当时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的起步。
现在我们知道武汉三镇:汉阳、汉口、武昌,当时的汉阳就是一个工业基地。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步枪“汉阳造”,到抗日战争期间,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在打仗的时候,说枪是哪儿来的?汉阳造。此外,张之洞还针对湖北近代纺织工业落后的情况开办了湖北织布官局、湖北纺纱官局、湖北缫丝厂和湖北制麻局。这样就使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形成了非常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同时他在这里还开办了一些与它们相配套的小型工厂。
现在武汉地区纺织业还是很发达的,还有一些相应的培养纺织行业人才的教育机构,现在我们知道湖北纺织大学,就是专门培养纺织性人才的。所以我们说对于武汉的发展来说,特别是近代的武汉发展,张之洞是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