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3)

中法战争之后,总理衙门就将修建铁路列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正事来做。张之洞在湖北任总督的时候,他就奏请朝廷修筑卢沟桥到汉口的这段铁路,后来获得了批准。卢沟桥到汉口的这段铁路,后来改为京汉铁路。京汉铁路至今仍是我国铁路交通的一个主要干线。我们现在说中国境内铁路的一个枢纽地区,武汉是一个,郑州是一个,京汉铁路的出现也预示了武汉地区作为华中地区一个交通枢纽的地位。

后来张之洞又主持粤汉、川汉铁路的修建工作,就是广东到武汉、四川到武汉的铁路。我们可以看到它在逐渐的以武汉为中心向外扩展,很多的铁路线路就出现了。后来路权问题陷入泥沼,到张之洞逝世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

对于民营工商业,张之洞是持鼓励态度的。在清末的时候,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发展。虽然清末的时候还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一些民营工商业还是悄悄地兴起了。像民营的水电公司就开始出现了,这个水电公司的出现让汉口成为全国首先使用自来水的地区。私有企业开始兴办水电厂,汉口地区开始引用自来水,在之前的时候都是用江水的。

又设了汉口商务公所,实际上是最早的湖北土产博览会。并且还办了《湖北商务报》、商务学堂、商会公所、两湖劝业场,以及汉口商务局。这样就增加了经济方面的往来,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后来商业的繁荣,也是有这样的一个渊源的。在张之洞的操办下,武汉地区迅速跻身全国繁荣城市之列,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所以武汉人对于张之洞是非常感恩的。

张之洞还关心近代教育事业,尤其注重实业教育。他是洋务派的代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这个主张,所以他对于实业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出国去学习。

到1895年的时候,张之洞暂署两江地区的时候,开始编练“江南自强军”。回到湖北后他就大刀阔斧的编练湖北新军,湖北新军在清军中战斗力是一流的。张之洞的这个湖北新军,是为了能够在出现一些紧急情况下能够有应对的。张之洞不会想到多年后就是他调教的这个部队率先起义,敲响了清朝灭亡的丧钟。

张之洞做湖广总督期间,我们看到他在商业方面、教育方面、文化方面、铁路建设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他本人也是把湖北视为第二故乡,称自己是“楚人”。在武汉地区还有张之洞路、张公堤、抱冰堂这样的古迹。湖北人用这样一些方式来纪念张之洞给湖北人民做出的贡献。

甲午战争时期,两江总督刘坤一北上抗日,张之洞这个时候暂时离开湖北,主政两江。他是坚定的主战派,清朝战败之后,张之洞极力反对《马关条约》。他在后方就曾调度,派遣船只前往台湾运送一些枪械粮饷,暗中支持台湾抵抗日本的侵略。

后来维新运动兴起了,张之洞的儿子张仁权是“强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张之洞捐银5000两表示对儿子的支持,并且他跟当时维新变法的主张者康有为、梁启超有多次接触,和维新派之间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但是后来维新运动渐渐呈现出了激进的态势,到这时候张之洞非常反感了。到1898年的时候,维新运动进入了存亡之际,张之洞做了《劝学篇》进呈。《劝学篇》强调“会通中西,权衡新旧”,他批判了顽固派因噎废食,遇到问题,吃了亏,就不敢去解决了。同时他也批判了维新派舍本逐末,只看到西方一些先进思想能够起到的推动作用,而忘记了它所在的国家具有的特点了,他强调三纲五常是万世不易之本。他把两个派别都批判了。

1900年的时候,义和团运动兴起了,慈禧借助这样一个势力和八国列强宣战了。张之洞认为强弱非常悬殊,抵抗一国可以,抵抗八国就是“欺君父而误国家”,你不能跟八个国家同时开战,这个时候他坚决反对宣战。他就联合刘坤一、李鸿章这些东南的督抚和列强协商,策划了“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对于避免侵略比较好,但是却避免不了革命的冲击。1900年,趁着北方大乱,唐才常在汉口策划长江流域的自立军起义,张之洞觉察之后,派兵捣毁了自立军的总机关,后来逮捕了唐才常和30多个领导人,然后把他们杀了。之后张之洞就积极地参与镇压革命。

到1901年的时候,慈禧发布上谕,宣布实行新政。 后来张之洞成为了“参与政务大臣”,在同年他联合刘坤一会奏三折,讲的是实行新政的一些纲领。“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就成为了当时清末新政的一个大纲。所以这个时候实行的新政主要来自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给慈禧太后上的折子。

到1903年的时候,张之洞被召觐见。这个期间他参与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这个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并结合中国当时教育实际情况改造而成。所以这符合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提出来的一些思想,符合“中体西用”的精神。这样就开启了中国教育体制近代化的进程。张之洞在这个新政当中,主要实行的是教育改革。同时他和张百熙等人奏请《请试办递减科举折》,这个获得了批准,其实就是对科举制度的一个削弱。

到1905年的时候,袁世凯领衔会同张之洞这样一些官员奏请“立停科举”,请求废除科举制度。这个折子后来获得了慈禧太后的批准。这样,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在这个时候就完全废除了,科举制度在中国彻底宣告结束。

张之洞在垂暮之年的时候,终于进入朝廷权力的中枢了,因为他实行的新政和他之前在各地方做官的一些经历,让他最后成为了朝廷权力的中枢。后来张之洞出任了宪政编查馆大臣,参与立宪事宜。他建议清廷确立立宪政体,来应付革命党的起义。就着愈演愈烈的国会请愿运动,他也倡议“开国会顺舆情”,并且召杨度进京参与立宪。

到1909年,张之洞身体已经非常疲劳了,一病不起,他临去世前还规劝摄政王载沣要重振朝纲。1909年10月张之洞病逝了,享年72岁。

三、张之洞的教育实践 

(一)“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一生非常重视教育,所以对清末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在他做地方官的时候,像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的时候,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张之洞以“致用”作为他改革的灵魂,“旧体新用”。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改革过程中所实行的一些主张不是完全推翻之前的政策、法律,而是把这些政策、法律重新修订,加入了他自己的一些改革措施,所以叫“旧体新用”。无论在刚开始实行教育改革,还是后期在政治上、军事上的改革,他都实行了“旧体新用”的思想。

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他在《劝学篇》中就主张以“变科举”来推动新式教育。他没有说“废科举”,而是叫“变科举”,就是把科举中一些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细节改变、修改。但是科举如果真正的不适应教育需求的话,最后也会被废除。所以他用“变科举”来推动新式教育。他是以“守约”来改革“旧学”,分类型、分层次地“广识学”。并且他非常鼓励多层次的“游学”,这样就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张之洞在一些具体的教育问题上,也有自己的主张,比如说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涉及到品格和学识两个方面。他主张品格教育,包括德化教育、情怀教育、理想教育、品质教育、人格教育、作风教育等。品格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层面。学识教育涵盖实学教育、全面教育、学习方法、游学教育等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这跟之前的一些教育思想不太一样,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是时代特色的展现。

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体现了近代中国转型教育的基本内涵,对现在家庭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在品德上是个非常规范的人;其次就是学识方面是个健全的人。在传统观念当中,我们大家都会认为身体健康是真正的健康,现在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能适应社会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张之洞提出来的品格和学识,恰恰跟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健全人格教育理念是很相似的。      

张之洞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他整顿了封建传统教育。之后兴办洋务教育,制定和推行新的教育制度。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劝学篇》当中。他说“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个思想是洋务教育的一个中心思想,以后就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一个纲领。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接受了很多西方教育的知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体,是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当中有用的东西,用这些东西来弥补中国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他又指出“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 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毗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族着取之。斯其有益而无害。”就是说学习西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是有益无害的。

他提出的这个主张是针对维新派提倡民权,反对君权,主张男女平等思想的。张之洞认为西学当中就包括西政、西艺、西史三类。学校、地理、赋税、劝工、通商,这是西政;数学、绘画、矿业、医学、声学、光学、化学、电学这是西艺。这是他中体西用的教育主张。

责任编辑:王晓云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