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继续巩固改革良好势头,着力抓好已经出台的改革举措落地,着力推出一批新的改革举措,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呈现出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向新的增长点转换等趋势性变化。
■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切实解决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用行政手段配置各类资源。
■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做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出台改革新举措,还是抓好已出台改革措施的落地,都要求我们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
全面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就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继续巩固改革良好势头,着力抓好已经出台的改革举措落地,着力推出一批新的改革举措,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呈现出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向新的增长点转换等趋势性变化。这些趋势性变化,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要求我们通过改革来促进发展,做到经济换挡而不失速。新常态下,要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30多年来,我们正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改革开放促进了发展,实现了总体小康,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中大国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不动摇,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也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牵引作用。依靠改革促发展,要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进人民福祉。
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要求我们通过改革来破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我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依靠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并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同部署。新常态下,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动中国经济这艘大船行稳致远。
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依靠改革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要从实施结构性改革入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唯此才能真正收到成效。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增长引擎马力下降,必须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以结构性改革推进结构调整。结构调整要有发展目标和宏观政策引导,但归根到底要靠微观主体,因此,必须加快结构性改革,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对大众创业的财税支持和金融服务,最大限度释放微观主体活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涌,打造中国经济动力澎湃的新一代发动机。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留出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要把该放的放到位,坚决消除束缚市场主体手脚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把该给的给到位,加大鼓励创业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把该管的管到位,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