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西汉时期帝王在治理国家时注重通过教化来移风易俗,各级官员重视并负责治理所辖范围的邻里关系,通过对孝悌、行义者的举荐和奖赏来引导百姓行为,这些邻里和谐思想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今天仍然体现着时代价值。
首先,和睦邻里关系是人们的精神需求。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邻里和睦相处、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然而传统的熟人社会、世代而居形成的邻里关系,随着劳动力的流动和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弱化,在向现代的陌生人社会演进过程中,原本属于熟人关系的邻居却成了城市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邻里之间能够经常性给予的日常生活帮助是居住较远的亲友所不能及的。尤其对于老年人和儿童这两个群体来说,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参与到以邻里关系为纽带的社区中,为邻里之间的互动起到重要的黏结作用。和睦的邻里关系把简单的居住地域空间联结为透着人情味的生活空间,大家守望互助,建立起相互沟通和信任关系,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产生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和睦邻里关系是家庭建设的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17日春节团拜会上,强调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每一个家庭的建设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来自邻里关系。“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蕉窗日记》),可见,家和与乡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邻里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扩展。“积极地创造出了包括亲密的亲属关系和人际联系的邻里关系”,吉登斯的这句话贴切地表达了邻里关系的本质。在我国差序格局的人情社会中,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地缘关系看,正是从邻里关系中推广出去的。“睦乃四邻”(《书·蔡仲之命》),作为古代处理邻里关系的一项道德准则,也是一个家庭注重家教、家风建设的体现。
最后,和睦邻里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有了“家”之后才能产生邻居,邻居与“家”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作为一个“后家庭”单位,邻居是个人、家庭通向社区、国家的中枢。而“家”字在中国可以说是最有弹性的一个字。费孝通老先生对“自家人”的理解,可以包罗任何要融入自己生活范围的人物。邻居的含义也就随着“家”的伸缩而在不同层面展开,小到比邻而居,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可以称之为邻居。当前,我国把发展与邻邦国家之间进行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交流视为外交优先方向,可以看出在新的历史时期,邻里关系已经上升到国家友好合作层面。俗语说得好“好邻居赛宝”,通过加强邻里真情互动与联系,实现邻里和谐,能够化解很多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的矛盾,使社会风气朝好的方向转化。家庭和睦,邻里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建立“与邻为善”的和睦邻里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在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具体落实。
古语有云:“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省心录》),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与家人和睦相处,邻里之间互助互让,在现代邻里关系中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