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也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所撰,记载西汉一代的史实。和谐是每个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追求。《汉书》中记述历代帝王的邻里和谐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第一,广施教化,转变民风。汉孝文帝通过规范官员的言行来影响社会风气。孝文帝任用将相“少文多质”,“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汉书·刑法志》)即要求官员少说华美之词而多做朴实之事,为人处世要宽厚,以议论他人的过失为耻。教化流行天下,改变民间陋习,使官员安于本职工作,百姓乐于从事生产。并下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汉书·文帝纪》)而“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正是和谐邻里关系的根本。孝景帝更进一步对每个人的行为进行了规制,“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患其不富,患其亡厌也。”(《汉书·景帝纪》)如果人人都能够做到不弄虚作假、逞强施暴、见利忘义贪得无厌,则追求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和政权长治久安的目标就可以实现。可见,汉代称道文景盛世,与国家高度重视邻里关系是分不开的。
第二,官员重视,身体力行。汉代的“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常,五常为州,五州为乡”(《汉书·食货志》),有助于建立起“里有序”以彰明教化、“乡有庠”演习礼仪以示范教化,使得自邻长至乡长都有对居民监管的责任,并且把邻里的评价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因此从下士(邻长)到卿(乡长)各级官员都非常重视邻里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不仅如此,官员必须带头注重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崇尚礼仪和谐,对家庭、邻里关系的融洽起到表率作用。如《汉书·薛宣传》中载,“虽有公职事,家亦望私恩意”,官员在依法休假时,应“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壹笑相乐”,即回家陪伴妻子儿女,与邻里加强沟通交流。“吏所以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汉书·惠帝纪》),官吏的职责就是为百姓办事,能努力把事办好就会得到百姓的信赖。而要取得百姓信赖,应以取得家人和邻里信赖为先,家庭和睦、邻里融洽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官员对于家庭、邻里关系的重视并能够身体力行,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树立典范,孝悌行义。“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汉书·武帝纪》)可以看出武帝把德行置于显著地位,在百姓中推崇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为乡里“立教”,在朝廷中重用以德治国教化民众趋向正直之人为朝廷“立教”。对行孝、行义之人给予较高待遇,如“赐郡国所选有行义者涿郡韩福等五人帛,人五十匹,遣归。其务修孝弟以教乡里。”(《汉书·昭帝纪》)通过对韩福等行义之人的赏赐,在邻里中树立榜样,希望他们谨修孝悌行义作为乡里的楷模。至宣帝时更是“导民以孝,是天下顺”,在全国大力树立贤良方正典型以在百姓中形成孝悌、行义之风。“其令郡国举孝弟、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汉书·宣帝纪》),通过各地举荐乡里典范,以此来影响到邻里关系,使民趋向孝悌行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