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当代价值

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当代价值

和谐处于世,是人生在世最佳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也是社会的最高理想;和谐处世,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准则、最高道德、最高智慧和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确立,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嬗变,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派别、文化思潮的关注焦点,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践而展开。老子以将神圣之天还原为唯物主义的“道”的方式,把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放在现实和今世,以隐者的情怀,着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追求个人的生命自由和个体的精神超脱。孔子主张在待人接物时要宽宏大量,与人为善,能容人。他说:“宽则得众”。孔子还提出了一系列“宽以待人”的处事原则,这些原则非常有利于避免人际之间冲突的发生。针对善恶,孔子虽然主张“德治”,但他认为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同时,还应“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即矛盾的对立必然导致斗争,只有通过斗争,矛盾才能得到解决,矛盾双方才能达到和谐。

传统处世思想极为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历史,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提出了“以和为贵”的和谐处于世的理想,同时也形成了比较深刻、系统的和谐处世思想,那就是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主导精神,以“人本主义”“和而不同”“动态平衡”为基本内涵的和谐理论。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是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扎实根基;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要全民族树立起和谐的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在中国社会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首先,发扬“天人合一”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史最重要的一条主线,这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人与自然界应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种蕴含着“和谐”思想的生态伦理观所关注的是一种全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即人类从自然的征服者变身为自然的改造者与调节者,将人类自身看成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应认识、尊重并保护自然,以和善、友好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同时反对片面向大自然索取,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恰恰是经济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呼吁人类关爱自身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自然界的资源与能源开发;当今时代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不再单纯以追求经济迅猛发展为目标,而是如何将人类纳入自然环境当中,与自然共处共荣,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树立绿色环保意识,营造人类生态文明;因此,“天人合一”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树立群体本位思想,强化民族大局观念。“群体本位”思想及其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以群体为中心,以群体利益为核心利益,个人只是群体的组成部分,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等群体的责任、义务和贡献。中国传统的这种群体本位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巩固集权统治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国一体观念、重义轻利思想等,都是传统和谐思想中“群体本位”思想的凝练与升华。因此,当代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定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冷静、审慎地对待群体本位思想,从人类精神文化发展、融合与更新的视角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再次,弘扬三省吾身思想,实现自身身心和谐。三省吾身实质是一种为人处世最高的慎独境界,是一种内在的自律约束,是一个人思想境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古人尚且在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大任中还能够倡导日三省吾身,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更该理应如此。特别是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今天,三省吾身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这看似仅仅关乎自身修养的倡导,恰恰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体现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因此,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与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