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融入全球、包容和谐、绿色低碳、制度保障,这是“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路
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将会体现新的领导集体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思路和考量。时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编制一部高质量的“十三五”规划,对于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十三五’规划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而且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我国第二个35年发展开启航程的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也对本刊表示,“十三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关节点,能不能准确研判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能不能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对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决定性影响。
正因为如此,受访专家认为,“十三五”规划需要瞄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破解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的发展制约,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创新驱动和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
关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指导思路,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将其概括为24个字: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融入全球、包容和谐、绿色低碳、制度保障。在决策部门的视野里,就是要通过“十三五”的努力,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十三五”需直面十大问题
结合“十三五”时期需要完成的艰巨任务,杨伟民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提醒,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潜在风险,应对各类挑战。为此需要直面十大问题,并作出针对性政策部署。
一是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面临实现两个翻番、工业化基本实现等巨大挑战。因此,杨伟民认为,“十三五”规划应明确传递出两方面信息: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是什么,实现路径又是什么,即哪些重大的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毫不动摇。“这样才能稳定社会预期,同时要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以增强信心,动员社会力量去完成。”
二是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完成GDP十年翻一番的底线已确定。新常态下,从总供给、总需求、劳动力、储蓄率的增长基础来看,实现GDP翻番的潜在增长率是有的,但把潜在增长率变为现实经济增长,需以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变为支撑。
三是如何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十年翻一番是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之一。“十二五”前四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普遍快于经济增长,这一势头能否成为趋势性变化?杨伟民认为,主要取决于“十三五”分配政策的调整力度。需把握的政策取向是,实现居民收入中高速增长快于GDP中高速增长更重要,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更重要。
四是如何改革传统发展方式。杨伟民表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这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目标的前提。“要改革发展方式,‘十三五’规划就需细化十八大确定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和路径,以明确改革对象。”
五是如何扩大消费需求和有效投资。在杨伟民看来,“十三五”规划应更加重视挖掘需求潜力,把潜在需求变成拉动增长的现实需求。因此,注重培育新的消费群体和扩大有效投资意义重大。
六是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如果去杠杆、去泡沫、去债务等不能有效解决,不仅影响发展质量,甚至会带来风险。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化解以高杠杆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的任务,将延续到“十三五”期间。“十三五”规划既要重视扩大增量,也要重视调整存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