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唯物主义模式转向资本逻辑批判模式

从实践唯物主义模式转向资本逻辑批判模式

发端于20年前的实践唯物主义,对于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来说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从学理层面来说,实践唯物主义不仅解放了学界的思想,而且为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奠定了新的解释框架和理论格局。从实践层面来说,实践唯物主义所强调的生产劳动的本体论意义以及人的主体性,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内在要求,是从学理层面对时代问题的思考与提炼。可以说,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是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当然,对实践唯物主义给予充分的评估,并不意味着这一解释框架就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唯一的、完美的框架。从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以及实践唯物主义本身的立论根据和重要内容来看,实践唯物主义都还不足以呈现马克思哲学最为核心的内容。

实践唯物主义的直接立论依据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思想和以生产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即以生产逻辑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容。在对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的判定上,实践唯物主义的这一思路与传统教科书思路并没有根本差别。在具体讨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时,传统教科书也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作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志性文本,《资本论》只是这种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结果。实践唯物主义在面对马克思思想发展时,同样没有看到《资本论》的哲学批判与以生产逻辑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有着重要的差异。根据我的理解,从一般的生产逻辑出发并不能得出《资本论》的结论,倒可能得出李嘉图式的社会主义者的结论。因此,《资本论》并不是生产逻辑的应用与推广,而是另一种哲学逻辑即资本逻辑的提出与证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一般的生产逻辑支配资本逻辑,而是资本逻辑支配与统摄生产逻辑,这才是资本主义生产成为人类文明发展重要阶段的原因所在。从马克思后来的思想发展过程来说,存在着从生产逻辑向资本逻辑的转变,其哲学的根本主题就是通过资本逻辑批判,为人类解放寻求理论与历史的可能性。这一内容是实践唯物主义无法体现的。

如果说资本逻辑批判才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内容,那么,生产劳动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从意识形态批判的意义上来说,劳动及其主体性问题,毋宁说是近代以来西方主流思想要确证的主题。这意味着,劳动本体论与主体性思想,从根本上说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人在摆脱了中世纪宗教束缚之后确证自身的要求。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从概念的明晰性上说清这一问题,直到《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与劳动力的明确区分,这一问题才得到清晰的划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正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意识到资本逻辑是一个不断结构化的总体,这是一个带有自组织特性的、不断向外扩张的机器。在这个机器中,主体、人实际上都只是其追求剩余价值的活工具。资本主义越发展,人就以越来越明确的主体意识参与其中。到鲍德里亚所讨论的消费社会时,不仅主体的理性意识、就连想象与无意识都变成了资本增殖的材料。这正是资本逻辑导致的结果。

实践唯物主义虽然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理论意义,但这一模式还不能真正地直达马克思哲学的内核。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资本逻辑批判,这是从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出发的哲学批判。这要求我们将经济学的范畴提炼为批判意义上的哲学范畴,从学科整合中重新研究,从而形成新的解读框架。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来说,这意味着一种研究模式的转变,即从实践唯物主义模式转向资本逻辑批判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