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都缺人”,编呢?

“上下都缺人”,编呢?

现如今,在一些地方的干部队伍中,出现了“普遍缺人”的怪相:有的农村干部积极性不高、综合素质相对也不高,个别城市社区的工作人员变动较快;一些乡镇留住年轻人越来越困难,留下的多是老同志、女同志或本地人;不少政府业务部门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老骨干渐次退休,年轻人还业务不熟……不管咋样,战斗部署不能因为“缺兵少将”受制约吧,于是又以广招社会“临时工”、借调下级人员来代替,脏活累活麻烦事不少推给了“编外人”,由于监管、管理跟不上,不可避免造成服务效能下降,如此一来,好像形成了恶性循环、进了“死胡同”,这事似乎很蹊跷。

真的缺人到这么严重的地步吗?“公务员队伍庞大”,这种印象似乎难以简单否定。真去一些单位查查“花名册”、翻翻“编制簿”,上面可是“人山人海”,这些编去哪里儿了?漏洞缺口在哪呢?如何亡羊补牢呢?

一是“骨骼”结构“样板化”。地区与地区之间,气候、地貌、产业、民情都不一样,但是有些部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规模却大相径庭,于是造成部门工作力量之间不均衡。举个例子,若森林地区和草原地区的林业部门“三定方案”一样,那么前者或许就会显得“缺人”;城区和郊区业务部门设置数量、人员规模也应有所差异,这就要求在机构、编制、职责等结构设置环节,多些实事求是、灵活机动,根据当地群众需求、社会发展形势等,及时调整力量部署,“消肿”与“扶弱”相结合,优化结构而后“壮骨强身”。

二是“末梢”力量“超负荷”。美好的蓝图、利好的政策,只有落实了才会让群众得实惠。怎么落实?层层落实,最后要落到乡镇、社区、农村干部头上。基层干部能够适应“五加二、白加黑、雨加晴”高强度工作,的确彰显了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但是如果长期如此,则有违科学管理的初衷,有的做法也罔顾家庭道德、国家法律。为什么一些基层干部感觉如此累呢?有的个别上级部门喜欢责任下推,把本是本级职责的任务都推给下级执行,还纳入“考核”揪辫子,导致基层单位独立性不够,整日忙活上级“摊派”而无暇服务本地群众;有的则是责任定位不准、清单“不清”,“审批长跑、百章云集”是不该管的乱插手,像食品药品安全,住房和医疗改革等领域则有时撂荒了“责任田”;还有的个别领导“政绩观”扭曲,为了突出个人“能耐”,不考虑基层群众迫切需求,不顾本地发展基础,也不顾基层干部个人承受力,把下属当成“部曲”,搞了一些形象工程,做了一些“无用功”,领导管理的队伍忙得不可开交,活多显得人少,但由于没有忙到点上、分清轻重,群众满意度却不升反降。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