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不是“零和博弈”(2)

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不是“零和博弈”(2)

“政府社会治理”的法治化主要解决政府如何规范、引导和促进法治社会发展这个核心问题

首先,政府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引导社会发展。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诉求多元化、多样化要求政府的社会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政府不仅要依法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系统,还要拓宽法律渠道、法治手段解决社会矛盾纠纷。

其次,要依法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通过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再次,要依法建立公平合理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在依法进行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建立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养老保险制度及住房保障制度。

第四,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

可见,只要政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细化社会治理的制度机制,就能从基础上保障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行为的合法性、有效性,就能使社会组织和公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就能取得全体社会成员的信任和支持,法治政府建设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积极因素。

只要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内容和实现方式实现了法治化,就是对法治政府的促进和支持,而不是危害

法治社会的另外一个层面是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内容和实现方式的法治化。只要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内容和实现方式实现了法治化,就是对法治政府的促进和支持,而不是危害。

根据“法不禁止即有权”原则,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权利既包括宪法法律明确规定的法定权利,也包括宪法法律没有禁止的适法权利。法定权利是明确的、具体的,如财产权、人格权、隐私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等等,虽然规模很大,但在数量上是可以计算的;适法权利的范围则是不确定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认识和理解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利,比如祭奠权、网络实名权、虚拟交易权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权利在数量上也无法准确计算。但总之,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内容的法治化,需要结合宪法法律的规定,也要结合“法不禁止即有权”原则。

对此,法治政府应当采取宽容态度,以“法不禁止即有权”作为判断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边界的底线,切不可突破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任意拔高权利底线,缩小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权利范围。否则,不仅会对法治社会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而且还会使法治社会与法治政府之间产生紧张关系。

可见,法治政府为法治社会发展塑造基础法治条件,提供基本制度支持;法治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维护法治社会自身利益,而且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更加顺畅的社会环境。总结起来,法治社会发展要靠法治政府保障,法治政府的权威要靠法治社会维护。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构成法治国家的双翼,助推法治中国目标的实现。

(作者分别为北京市委党校法学部副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