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世界持续产生正外部性与贡献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对世界产生正外部性与贡献。
一是经济外部性与贡献。一个国家对世界的经济贡献,既与该国家经济规模成正比,也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率成正比。中国同时具有规模效应和速度效应,两个效应相互叠加,世界经济增长产生几何级的重要影响,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大发动机。2000年时,美国GDP登上10万亿美元台阶,当时中国只有1万亿美元;2014年,中国GDP登上10万亿美元台阶,美国为16.8万亿美元,即使中国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再考虑到汇率变动等因素,在未来6年左右时间里,中国和美国将会同时登上20万亿美元台阶。
二是贸易外部性与贡献。这也与一个国家的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相关。2000—2012年期间,中国货物服务进出口贸易额对世界总的增长贡献率达到12.8%,高于美国的贡献率(8.1%),也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第一大发动机。此外,中国已是世界140个国家或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几十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二大、第三大贸易伙伴。即使是服务贸易也很明显,2014年中国公民海外旅游超过1亿人次,消费总额超过1万亿人民币。这正是中国发展的巨大溢出效应。
三是科技创新外部性与贡献。这与一个国家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规模及增长率相关。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2000—2012年期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总数比重从3.77%提高至27.80%,对全球总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1.95%,高于美国的贡献率(25.46%),也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第一大发动机。此外,中国还是最大的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市场和增长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应用市场。
四是减贫贡献。进入21世纪,全球第一次共识就是提出全球减贫计划(指千年发展目标,“MDG”),即到2015年将全球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一半。而中国就是世界最大的绝对贫困人口国家。按国际贫困线标准(人均消费支出每日低于1.25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信息,1990年,中国约有6.83亿人,贫困发生率60%左右;到2010年,已降至约1.57亿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8%,其占全球绝对贫困人口减少量的80%以上。这既为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作出了最大贡献,也为国际社会提出全球减贫计划作 出了最大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是在上述基础上再上一个大台阶。即使在中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再持续增长10—20年的时间还会从规模效应与速度效应形成更大的外溢性和正外部性。首先,规模效应越来越大,特别是经济总量规模、贸易总量规模、科技人才规模(超过6000万人)和发明专利规模越来越大。其次,速度效应也非同小可,保持在7%左右的增长速度仍然属于世界高增长类型。中国一年的增量已大体与排在世界第15位的印度尼西亚全年的GDP相当。那么从规模效应和速度效应共同产生的总效果来看,中国不仅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发明专利增长第一大发动机,而且对世界的贡献率会越来越大,还会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大的发展空间。
打造“投资中国”与“投资世界”共赢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全面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外部动力,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是内在动力,进而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力。全面对外开放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分,又是它的对外发展空间拓展。越是对外开放,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就越大,巨大的竞争压力也会在改革的作用下转化为巨大的动力,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吸引外资“投资中国”到鼓励中资“投资世界”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增长点,中国装备走出去已经获得重大成果,其中铁路、电力、通讯、能源等重大项目越来越多、国际声誉越来越好,形成了双向投资、并驾齐驱、互利共赢的新格局。多边、双边等经贸合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造福沿线国家人民,创造了“无限大”的发展空间,创新了中国独特的“共赢主义”(即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