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章发展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3)

从党章发展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3)

[主持人 ]:历史是由一个一个人物构成的,刚才高波老师也讲到了,我们党章当中很多人物、很多细节是我们今天的榜样。那时候的信仰、那时候的纪律可能和现在有一些些不同,但是我们同样追求的方向是一样的。姚桓老师,您认为这本书比起以往或者市面上其他的党章发展史类的图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姚桓]:我们写作的时候考虑过,想力图体现这样几个特点。一个就是它首先要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突出的主题。因为党章的历史演变非常复杂,条文也非常多,但是,必须抓住一个主题,提纲挈领,虽然材料丰富,但是能够主题鲜明,不乱,把握这个主题。中国共产党怎么样把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结合,怎么样艰难地,但是又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规律。在不同时期,抓住党的建设的这个主要矛盾来解决问题。这个事确实需要一个提炼。[09:54][姚桓]:比如我们认为二大到六大,当时突出的问题是什么?组织问题。组织问题当然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发展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列宁说过一句话,组织能使力量增强十倍。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我们七大的时候提炼出这样一个问题,八个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七大,经过那么多年反复探索,党的建设思想比较成熟了,所以,有了一个独立自主制定党章。八大,又有全新的情况,就是在执政条件下制定了第一个党章。这时候我们提出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八大党章在实践中遭到破坏,给我们党留下了永鉴后世的教训。从那个角度来思考。

[姚桓]:研究九大十大党章的时候我们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党能够战胜“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走出文化大革命这个阴影,开创一个新局面。十七大、十八大我们为什么提出改革创新的精神,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以,研究这个众多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一个主题来,就有一定的高度。

[姚桓]:再一个,就是我写这个册子,不是追求那种宏大的叙事,而是把整体的阐述和一些条文、一些细节结合起来,你没有一个宏观的叙述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仅仅有宏观的叙述,不注重一些细小的东西,一些细节,一些具体的事件,这个历史画面就是一种模糊的。所以,我们力图把这个整体的描述和具体的细节给结合起来。这里如果读者仔细看会发现一些有兴趣的东西,过去他不知道的东西。比如说,一大的纲领到底是十五条还是十四条,这个是历史上的一个存疑。另外,六大是在莫斯科召开的,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章的起草者不是中国人,这些细节背后都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同时,我们这样写也可以说增加了它的可读性、吸引力。还有一个特点,像刚才高老师说的,用那种讲故事的办法,娓娓道来的办法,而不是给读者上课的办法来讨论问题。像刚才讲的纪律这个事,我写这个的时候,也是很感动。周恩来和邓颖超这样的革命夫妻,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时候,中央派周恩来去指导南昌起义,当时那种白色恐怖的情况下,很可能就生离死别,但是这个时候,周恩来什么也没有对邓颖超说,就是要完成一个任务,两个人紧紧地握手。多少思想感情在里面不言衷。后来邓大姐从报纸上看到发生了南昌起义。不仅周恩来、邓颖超,我们党的党员都是在遵守党章的要求,遵守纪律方面,给全党树立榜样。另外,刚才高老师说的我非常赞同,我们党规定就是率先垂范。领导人带头遵守纪律,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个思想家叫顾炎武说过一句话:“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上能同甘苦、下能共安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带头住在山里,把越国的老百姓调度起来去和吴国打仗,上面和下边同甘苦,下边和上边共安危,这就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上行下效,全党带头遵守党章。我们这个党章力求反映这个。

[姚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本书在语言上下了一点功夫。邓小平有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其实是很朴实的道理。虽然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是,讲的是最基本的道理。人民群众可以掌握的道理,这样一种朴素的道理应该用朴素的、平实的语言去讲,不要说那些大话、空话,现在网友说了那么一句词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叫官话民说,本来官方的话语系统,可以转化为日常的老百姓的话语系统,这样群众容易懂,就能够引起共鸣。我们写作的时候,力图体现这个特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