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新常态下不再以GDP论英雄了,不等于干部肩上的担子轻了
李克强总理指出:“经济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这是极有现实针对性的。目前,在一些干部的潜意识中,萌生了这样的想法:新常态下,主动调减经济发展速度,不再以GDP论英雄了,抓经济工作的压力小了,可以不再那么拼了,少数干部抓经济出现了松气的苗头。这反映了一些同志不仅在思想认识上出了偏差,在精神状态上也出了问题。须知,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做经济工作的难度比过去不是小了,而是大得多了,各级干部肩上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重得多了。这是因为,新常态是整个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不但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更是要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这是经济领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是一个剧烈阵痛的过程、一个艰难爬坡过坎的过程,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达此目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早在1995年,中央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的任务。我省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一调整两提高”(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思路。这些年来,这方面并没有少出台措施、少付出努力。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取得的成效并不十分明显。实践告诉我们:稳定经济增长,长时期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速,很难;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更难;两者同时兼顾,齐头并进,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重目标和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的良性循环,收“鱼和熊掌兼得”之效,而且是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情况下,要达此目的,更是难上加难。但我们必须义无反顾,背水一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概,攻克这一难题,闯过这一难关。这就特别需要各级干部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并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但是,一些干部却出现了与这一要求极不相称的消极情绪,突出表现为懒政怠政,不担当、不作为。这是绝对不能容允的。必须加大教育力度,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在全社会造成“为官避事平生耻”的强大舆论氛围,让“为官不为”者没有市场。必须树立正确的激励导向,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舞台、创造条件,让在其位,不尽其责,得过且过,尸位素餐的人靠边站。必须加大问责力度,对不负责任,失职渎职,“法定职责”也不为,对事业造成损失的人坚决查处。唯其如此,才能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